菊花

菊花清火,你清对了吗

发布时间:2020/11/11 22:26:20   点击数:

今天给大家介绍菊花。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9~11月花盛开时采收干燥。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菊花又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

亳菊

滁菊

贡菊

杭菊

怀菊

网络美图,仅供参考,甚至都不一定对的上号,哈哈哈,悄咪咪划掉

菊花

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菊花是清火的,主要清肝火和肺火。

肝开窍于目,熬夜,用眼过度,发怒等原因导致眼睛发红发痛(即所谓的上火),可以泡一杯菊花茶清清肝火。

但是菊花只是清火,对于眼睛干涩的情况,搭配枸杞滋肝阴效果更佳。

菊花还能去风热,所以常与其他药材搭配用于治疗风热感冒。

下面科普一些关于“风症”的概念~~~

中医讲“肝主筋”,筋的延展、收缩功能正常与否,需要血的滋养。当各种原因导致血热并且热到一定程度(变成火毒),筋就不能得到血液的滋养甚至伤到筋,那么一些筋肉的活动就会受损,出现一些“风症”。

什么是“风症”?比如头晕目眩,脑袋胀痛,两眼上翻,肩颈僵直,四肢抽搐颤抖,甚至角弓反张等一系列症状。中医又称为“热极生风”。

为什么叫生风呢?看下图

枝头摇摇晃晃的……

这个风力有点小……

来点大的

是不是有点感觉了

像……

抽风?

晕了?

风吹大树,让树枝摇晃,越是在顶端(或外端)的树枝晃的越厉害,被吹得东倒西歪……

人体受风也一样的道理~

表现在头:头晕,枝头摇呀摇,头也摇啊摇,平时容易头晕的人,一旦晕起来就感觉天旋地转,有些人脸歪了(面部肌肉痉挛),眼睛嘴巴也歪了,就好树被风吹一样;

表现在四肢:手抽搐,摇晃,帕金森式颤抖,和树被风吹的状态像不像?

因此中医将这一系列症状称之为“内风”。导致内风的原因挺多,一篇文章不宜展开太多,以后有机会再介绍~

内风和外风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内风是内部原因导致(比如血虚,血热等),而外风是外部原因导致,比如电风扇或者空调风吹人导致的风寒感冒,这就叫“外感风邪”,即所谓的外风。

继续回到“风”这个话题,

有些人得了脑血栓,偏瘫等疾病,也会表现为口眼歪斜,腿脚屈伸不利,抽搐,颤抖等症,中医把这一系列症状就凝练为:

中风

哦~原来中风的名头是这么来的呀

阿新小课堂:

风为阳邪,易袭阳位。

阳位是什么?

上下分阴阳,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内外分阴阳,内部为阴,外部为阳。

什么意思?

所以风邪致病,最先倒霉的是人体上部尤其头面部和四肢末端。

比如肩颈僵硬酸痛,面部浮肿,鼻子不通,头痛头胀;

或者表现为手脚震颤,屈伸不利,中风偏瘫……

以上就是风邪致病的一些特点,是不是感觉涨知识了?

当然了,上面介绍的“风症”是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才会出现的症状,咱们今年只是简单的去去火,所以大家不要慌不要慌~~~

好,听完上面的小知识,再看看各家的论述,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皮肤需要血液的滋养才能健康润泽,如果血中有热邪,则会伤及皮肤,让皮肤干裂脱皮,这个时候只是在皮肤肌表搞事情是没用的,得从内部清血热,菊花就可以~

②《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菊花通过“益金所以平木”,即补肺金抑肝木,即肝火。

③《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天旋地转突然倒地?脑袋疼?

④《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这就是一些明目枕头的由来,但是吧……效果其实……em……

⑤《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有些白内障等眼睛的问题(仅仅是有些……),也跟肝火有关系,所以菊花清泻肝火之后,有一定明目的效果

⑥《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正常药用的菊花要用甘味的,如果是野生的菊花,恐苦寒伤胃。

这里要把野生的菊花要和野菊花区别开来。野生的菊花还是菊花,野菊花是野菊花,两个不一样哦~

药典记载菊花的功效是“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药典记载野菊花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一个散风清热,一个泻火,大概知道野菊花的寒性更强一丢丢了吧~~~

野菊虽然特别清火,但也容易伤脾胃,所以一定要慎重,非肝火旺的人不要轻易动用野菊花,后面单独写一篇介绍野菊花。

野菊花,也是很好看的吧

⑦《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菊花要久服才能有效果,意思就是注意积累,不能求速效,但是如果肝火旺,眼睛疼,效果还是挺快的~

菊花不仅仅是清肝热,还可以泻胃火,但是要注意搭配,不能用太寒凉的药,要注意保护胃气。

脾胃虚寒的人请不要常服

⑧《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菊花芳香,但是不燥烈,就是说可以清火不伤阴。

⑨《本草经疏》:"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

这一段解释了菊花能治疗那么多问题的原因,大家自己有兴趣就读一读吧,太长了,阿新懒得解释了。。。

菊花性寒,脾胃虚寒易腹泻者少用。

平时就算身体健康的人,也不要久服,会伤胃气~~~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

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③治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九斗许,将前药末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热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

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

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

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删。

帅气迷人的阿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fb/1918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