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大提琴二胡混搭菊花台,邹爽民族艺术要

发布时间:2021/8/18 9:07:58   点击数:
《威廉·退尔》《雷电波尔卡》《斯拉夫舞曲》这些耳熟能详的西方经典乐曲在民族乐团手中是啥味道?西方乐器大提琴和中国传统乐曲二胡混搭在一起演奏的《菊花台》又是个啥赶脚?昨晚,在指挥家彭家鹏的指挥下,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在保利剧院为京城观众打造了一台中西合璧的音乐盛宴,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概念”的姊妹篇“无问中西”板块的一台趣味横生的音乐会。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表示,民族音乐要想成为世界音乐,就一定要有世界语境。音乐会在罗西尼的“收山之作”《威廉·退尔》声中拉开序幕,以往听的都是交响乐版本,这次观众尝尝鲜儿心上一把民乐版的,彭家鹏挥棒苏州民族乐团愣是用二胡、琵琶、月琴、芦笙等数十把民族乐器演奏出西洋交响乐团的气势和效果。中音唢呐与竹笛的对话代替了原作中的双簧管与长笛,中西不同乐器搭配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感官和体验。上半场,乐团相继演绎了《卡门》序曲、《斯拉夫舞曲》和《雷电波尔卡》等数首家喻户晓的西洋经典音乐小品,原本热闹喜庆的民乐让现场平添了欢乐的氛围。相对用民族乐器演绎西方交响乐的大胆尝试,他们演奏的民族音乐作品《丝竹的交响》和《干将·莫邪幻想曲》就显示了原汁原味的源自骨子里的自信,旅美大提琴家康乔瑄、二胡名家兼乐团艺术指导朱昌耀分别担纲独奏的《楚颂》、《乔家大院》片段缠绵动人、一咏三叹,而《菊花台》更是实现了这东西方两种极具代表性的弦乐器的交融对话,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历史上的又一难忘瞬间。整晚,艺术家们全方位地展现了民族管弦乐艺术的魅力和与当下审美的同频共振,既亲切熟悉又惊喜不断的聆赏体验收获了观众持久的掌声与喝彩。据介绍,年轻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已经确立了独有的、以江南民间音乐为主体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并在国内外的众多文化交流活动和演出中收获了广泛的赞誉,成为当之无愧的苏州文化名片。而这快速的进步,离不来当晚音乐会的指挥、乐团艺术总监彭家鹏的精心打磨和倾情指导,作为当代民乐的领军人物之一,曾十三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执棒演出、用中国音乐的魅力震撼西方观众的彭家鹏对于民族管弦乐的传承与开拓有着最宝贵的经验与心得。彭家鹏说:“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去年参加了北京现代音乐节,那是一种艺术上的探讨和交流,就是想让别人看到民族管弦乐团也可以演奏交响乐,当然也让外国人也了解一下我们的民族乐器。而这次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从意义上和概念上都不一样了,这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平台,能够邀请我们也是从某种意义上对我们的认可,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把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声音传递出去。”致力于搭建东西方音乐交流平台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在过去22年间对于民乐的传播和推广可以说是始终不渝的,早在年的首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北京广播爱乐乐团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团就曾在充溢着雅韵古风的恭王府花园中呈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名曲音乐会,《二泉映月》《渔舟唱晚》《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家喻户晓的民乐经典逐一奏响,成为一时之美谈。在随后的十多年间,潮州音乐、泉州南音、创意民乐轮番登台,刘德海、闵惠芬、张维良、宋飞、陈军等民乐大家也频频亮相,不但满足了热爱民乐、学习民乐的观众朋友们的期待,也让更多原本不了解民乐的、甚至是海外的媒体和观众认知到民族音乐不可替代的美感,不断迸发的生机。此番邀请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登台,再次表明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不变信念,在未来也会继续探索创新民族传统艺术的舞台表现形式,让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爱上传统艺术。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深有感触的说,很多九零后零零后的孩子们喜欢穿汉服喜欢新国风,但并非穿着民族服装就算有了民族自信,一定要创造一个国际化的艺术语境。她很开心的看到,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喜欢民乐,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也开始了进行有益的跨界尝试,而像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这样的国有艺术院团也进行了如此先锋性的大胆的探索。“北京国际音乐节每年都会在‘中国概念’下产生许多不同的合作,这类的作品大多与中国文化元素有关。文化解码随着时间的前行不停地有着不同时间点的思考和角度,今年民族管弦乐团出现在这个概念里面,而明年有可能就是另一种样式的尝试。”她认为,一部作品的生命力和它所谓的代表性是根据时间的节点同步行进的,每一场音乐会或者作品在每一个时间节点或者没有个场地内都有着不同的身份,“这是作为音乐节艺术总监的思考。”邹爽称,北京国际音乐节今后还会陆续推出极具潜力的九零后零零后的音乐家,“无问中西”这个概念是一直贯穿在音乐节的基因和血脉里的,所以每一场音乐会都是不一样的,“以往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实还是应该补充一点,如果民族的要成为世界的,需要有世界语境思考,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使命就是创造这个语境。”旅美大提琴家康乔瑄也表示:“仅从大提琴角度来讲,确实已经不能再用西方固有的思想来演奏曲目。在和民族管弦乐团合作的时候势必做结构上的调整,利用我所学到的大提琴这个西方乐器阐述民族语言,这样更容易的被西方人所接受。跟苏州管弦乐团去国外演出十三场,他们都很欢迎,借用他们所熟知的乐器了解中国文化。”

张学军文图片提供BMF

你有在看吗↓

白洋淀诞生河北首部原创歌剧,《雁翎队》是这样炼成的……

从艺三十年首次出专辑,么红: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完美自己

“情歌王子”姜育恒:每首歌里都有酒香里都有酒香

疫情后,合唱或许是一剂疗愈的良药

歌唱家田浩江:北京钣金工唱到了大都会

锦瑟华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fb/2213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