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译论冯全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征修辞及其英

发布时间:2020/11/18 8:02:51   点击数:

本文转自:外国语文研究

作者简介

冯全功,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与修辞研究、《红楼梦》翻译研究。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征修辞有临时生成的,有约定俗成的,后者更为常见,类似于修辞原型。本文以描写菊花的象征修辞为例,分析其典型的象征意义及其对应的英译,发现古诗中的菊花多象征隐逸人格和卓傲人格。类似的象征修辞在对外译介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准确的措辞再现其中的互文关系与文化记忆,再现其中典型的拟人化象征话语,通过各种话语手段建构一个和原文类似的象征修辞场,发挥其象征效应。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象征修辞;菊花;英译引言象征是一种典型的修辞认知手段,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审美特征,使作者意旨的表达变得含蓄蕴藉,具有较大的回味余地。所谓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联想,说的是乙,叫人联想到甲”(王希杰)。象征的认知机制主要是联想,有的象征意义是作者临时赋予的,有的是特定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有的还会发展成为公共话语的一部分。具有约定俗成性的象征也不妨视为一种修辞原型,即“一种审美化的集体无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建构着修辞化的世界”(谭学纯、朱玲)。一般而言,象征更加注重其约定俗成性或集体化的审美无意识,如具有“花中四君子”美称的梅兰竹菊。如果是临时赋予的象征意义,并在语篇层面运作的话,也不妨视之为语篇隐喻,如班婕妤的《秋扇怨》等,或者称之为“语境双关”(冯全功)。象征往往具有“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周易·系辞下》)的功能。从历时而言,同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流变性与衍生性,从而会形成象征意义多元共存的局面,如红色象征喜庆、富贵、革命等。所以当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相对多元与复杂时,就要靠作者的交际意图和文本的具体语境对其主导意义进行解读。象征修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象征修辞有哪些文化特征,其象征意义能否成功地译介出去,如果效果不理想的话,又该如何操作?在对外译介过程中,到底该如何处理象征背后的文化记忆或审美化的集体无意识,是否有一定的线索可供追寻?本文主要以描写菊花的象征诗词为例,尝试探讨这些问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征修辞象征修辞离不开具体的意象,而意象也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要素,所以有学者认为意象是“象征型文学的理想”(童庆炳,《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以含蓄、朦胧为主要审美特征的中国古典诗词很大程度上就是象征型的。言、象、意是中国古典诗词乃至所有中国文学作品的三个构成层面。古人云:“象者所以存意”(王弼),所谓意象也就是承载意义的象,是象和意的统一,象是载体,意是归宿。加拿大文论家弗莱认为,“原型即那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转引自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意象、象征和原型的相互关系。本文则重点探讨象征型原型或者谭学纯所谓的“修辞原型”,也就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的、具有约定俗成性的象征型意象。这种象征修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源远流长,《诗经》具有发端意义,在屈原的诗作中有更为明显的表现,共同奠定了中国象征诗歌的坚实基础。《诗经·硕鼠》是一首典型的怨恨统治者贪婪盘剥的象征诗,其深层意蕴或象征意义正如郑《笺》中所言,“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汝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吕永44)。此外,《诗经》中的比兴手法也具有很强的、或隐或显的象征意义,如《关雎》《蒹葭》《鹿鸣》《摽有梅》等。屈原的《橘颂》《山鬼》《离骚》等都是典型的象征诗。《橘颂》生动地描绘了南国橘树的形质之美,借此来抒发与赞颂自己心中理想人物的形象。《山鬼》中的“灵修”无疑是象征君王,山鬼则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所以“《山鬼》不是浪漫型的爱情诗,而是富有浪漫气息的象征型政治抒情诗”(46)。《离骚》则更是建构了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象征群,通过“以物喻人、以古喻今、以仙喻俗、以男女喻君臣这些象征意象”(46)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种种离忧。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离骚序》对这种象征群有精准的概括:“《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屈原不仅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之父,而且也是象征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古典象征诗词有多种类型,有象征型咏物诗、象征型咏史诗、象征型爱情诗、象征型游仙诗等。其中象征型咏物诗中往往会有典型的象征型意象(群)的出现,有临时生成的意象,也有历代传承的意象,前者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者如陈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种在语篇层面运作的象征诗也不妨称之为语篇隐喻。中国文化中的“君子比德”传统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象征型咏物诗的大量出现。《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中的“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这些都是君子比德的具体论述,比德思维中的意象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性,逐渐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或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典型的如莲、松、“花中四君子”等。写莲的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写梅的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兰的如玄烨的《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写竹的如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历代传承的植物意象无疑都是诗人本人的自画像,或者说寄托着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菊花的也很多,或局部涉及,或整体描写,构成了一个极富审美内涵的象征修辞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被纳入到屈原的“香草美人”体系之内,隐隐地与一种高洁的人格联系在一起。从陶渊明开始,菊花开始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逐渐植入到文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成为隐逸、淡洁人格的象征。陶渊明尤其喜欢菊花,所以菊花在后人眼中便成了陶渊明的生命写照,成为(后期)陶渊明一样的理想人格的象征。陶渊明描写菊花最有名的诗句便是《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还让“东篱”成为菊花的代名词,如李白《感遇·其二》中的“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以及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陶渊明写菊的诗句还包括《饮酒·其四》中的“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九日闲居》中的“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和郭主簿·其二》中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等。在陶渊明的诗中,菊的象征意义得以初步确立:首先是隐逸人格的象征,突出地表现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上,后人所谓“人淡如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等;其次是卓傲人格的象征,就像陶诗中常常并提的松一样,《和郭主簿·其二》中所谓“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魏晋苏彦《秋夜长》中的“贞松隆冬以擢秀,金菊吐翘以凌霜”也是把松菊人格化的典型,继承了古人比德说的传统。陶渊明之后,菊花成了历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对象,对其象征意义进行了多方拓展,借助菊花各抒怀抱,其中菊花卓立不群的“傲霜”形象依然是渲染的重点。典型的如白居易的《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明代龚诩的《咏菊》——“曾见陶公拂袖归,晚香佳色傲霜威。过时只抱枝头老,不学狂花到处飞。”清代玄烨的《九日对菊》——“不与繁花竞,寒苞晚更香。数茎偏挺秀,嘉尔傲风霜。”等。龚诩《咏菊》不但具有“傲霜”的品质,还被赋予了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刚健不屈的高风亮节,相似的还有宋代郑思肖的《寒菊/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代朱淑真的《黄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等。其他如唐代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那种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陶渊明几乎成了菊花的诗意化身,历代歌咏菊花的佳作中基本上都能看到陶渊明的痕迹,使这些菊花诗充满了文化记忆与互文联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潇湘妃子)之口所谓“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陈冬根()曾总结道,“在近千年的传播接受过程中,陶渊明被逐渐符号化为‘菊花’,而这个符号化菊花,又蕴涵着田园之美、隐士之格、重阳之思及君子之操等多重特质”,菊花意象“由最初的实用价值到观赏价值,再到精神价值,最后到君子人格的象征符号,最终完成其文学意象的文化建构。这个过程中,陶渊明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难怪辛弃疾在《浣溪沙·种梅菊》有“自有渊明方有菊”之语。那么,这种“隐士之歌”“君子之操”象征意义能否有效地或者说应该如何合理地译介出去呢?在译介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菊花的象征修辞英译分析文学翻译之不易,主要在于原语和目的语各自文化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中国古典诗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尤其如此,正如王佐良(2)所言,“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古典诗词中具有象征意义或原型价值的意象(如“梅兰竹菊”)就是带着“大片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其承载的互文联想或文化记忆上。虽然学界对象征手法或象征修辞多有探讨,但有关象征修辞翻译的文献国内还比较罕见。关于菊花诗词的翻译也十分罕见,仅零星出现了几篇文章,如李姝瑾(《匠心独运两丛菊译笔平分一脉秋——从功能目的论析红楼梦菊花诗二译本》)以功能目的论为视角,从色彩意象、文化典故、艺术手法的处理上对杨宪益、霍克斯二人的《红楼梦》菊花诗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颜帼英(《建构主义翻译观下的古诗词翻译——析“菊花”和“黄花”的文化意象翻译》)认为类似“菊花”等文化意象的再现要正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对蕴含文化意象的词语保留原文意象,或附加注释;再现原文中的意义语境;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再现语体风格。颜帼英的研究对笔者有很大的启发,但其搜集的语料不够充分,对其象征意义翻译的思考也不够深入,而这也正是笔者试图进一步探析的。(1)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译文1:Thescentoflateflowersfillsthesoftairabove,/MyheartfullofthoughtsoftheladyIlove.(tr.byH.A.Giles)译文2:Theorchidsandchrysanthemumsstillsweetentheair,/Oh,howcanIforgetmyladysweetandfair!(许渊冲译)译文3:Orchidsallinbloom:chrysanthemumssmellsweet./Ithinkofmylovelylady:Inevercanforget.(tr.byA.Waley)译文4:Orchidsandasters,oh!Sweetenthechillyair;/ButhowcanIforget,oh!Myladysweetandfair!(许渊冲译)如果说屈原在“夕餐秋菊之落英”中对菊花的描写强调的是其食用价值的话(在其象征体系中也与高洁人格有关联),刘彻的这句更强调其审美价值。不管诗中的“佳人”作何解释(美人、贤人、仙人),其与兰、菊的都是比兴关系,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兰和菊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都有积极的象征意义,此处应再现这两种植物的名字。译文1把其泛化为“lateflowers”,似不妥,很难让译文读者知晓其具体所指。译文2和译文3对“菊”的处理都是再现,效果相对好一些。译文4用asters来对应菊花,虽其也是菊科植物,但针对整体描写菊花的古诗译介而言,建议采取通行译法,也就是chrysanthemum(s),这样会更容易营造一个象征修辞语义场。针对该句中兴的修辞手法,四个译文都是再现型,但许渊冲的两个译文用sweeten和sweet把前后两句连接起来,显得更为圆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兴之思维方式在逻辑上的突兀性(针对西方读者而言)。还有此句中的“佳人”也被四家译文处理为lady,取美人之意,含追思之旨(汉武帝追思李夫人),也比较贴切。(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译文1:Pickingchrysanthemumsundertheeasternfence,/LeisurelyIlookupandseetheSouthernMountains.(tr.byRolandFang)译文2:Ipickfence-sidechrysanthemumsatwill/AndleisurelyIseethesouthernhill...(许渊冲译)译文3:Pickingchrysanthemumsundertheeasternfence,/DistantSouthHillswimsintoken.(任治稷、余正译)译文4:Inpluckingchrysanthemumsbeneaththeeasthedge,/Ivacantlyseethesouthernmountainsafar.(孙大雨译)陶渊明这首描写菊花的诗是最负盛名的,各种英语版本也相对较多。整首诗写陶渊明官场失意后的归隐之乐,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话语平淡,韵味悠长。宋代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中有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虽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菊花象征隐逸人格的源头盖出于此。首先,这里四家译文也都用chrysanthemums来处理菊,在译介过程中最好不要任意变换其他措辞。其次,东篱作为菊花的象征也源于此诗,后人多以东篱来指代菊花,如唐代刘湾《即席赋露中菊》中的“勿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清代徐骘民《咏菊》中的“吟艳素心繫我思,秋深佳色忆东篱。”等。所以此处“东篱”的翻译也特别重要,理应再现,不然针对整体菊花诗的翻译而言,就会丧失一个独特的互文联想符号。至于对应的措辞,用fence和hedge都是可以接受的,但hedge的语义更加贴切,所以译文4的“easthedge”相对更合适一些,用easthedge或easternhedge来处理东篱当为最佳选择,不妨作为其他相关诗歌翻译的互文线索。如此看来,译文2的对应措辞“fence-side”则不足道也,至少无法构成有效的互文联想线索。最后,悠然二字最能体现菊花的象征意义,译文1和译文2都用“leisurely”来试图传达这层内涵,虽不能完全尽意,但也勉强可取。译文4的“vacantly”则不可取,与整首诗的意境不符合。译文3省略了悠然的翻译,但整句看来也颇有味道(不过逻辑语法有误,SouthHill不能担任picking的主语),估计是为了传达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吧。(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译文1:AtdustIdrinkbeforechrysanthemumsinbloom;/Mysleevesarefilledwithfragranceandwithgloom./Saynotmysoul/Isnotconsumed.Shouldwesternwinduproll/Thecurtainofmybower,/’Twouldshowathinnerfacethanyellowflower.(许渊冲译)译文2:BeneaththeeasternhedgeIdrinkwineatsunset,/Thegentleperfumeofchrysanthemums/Evenfillmyamplesleeves./Withself-pitymyheartmelts/Whenthewestwindunfurlsthecurtains/Torevealabeauteousformyetthinner/Thantheyellowflower(.黄宏荃译)译文3:Undertheeasternfencetoastingintwilightlate,/Sleevessuffusedwithfragrancefaint./Isn’titdevastating!/Withthecurtainflappinginthewestwind,/Skinnerthanyellowblossomsthepersoninebriate.(“Toasting”isoneoftheitemsofcelebrationontheDoubleNinthFestival;“Yellowblossoms”hererefertochrysanthemums,whicharesupposedtobeinfullbloomaroundtheDoubleNinthFestival.)(任治稷、余正译)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以菊花(有时也称黄花)喻女人的传统可能始于刘彻的“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李清照的这首也非常典型,只是突出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对东篱的处理,译文2(easternhedge)和译文3(easternfence)都是很好的对应,为激发译文读者的互文联想提供了交际线索。译文1则丢失了东篱的语义,直接把其译为chrysanthemums也未尝不可,但要和后面的黄花建立关联,如果在yellowflower前加一定冠词,这种关联会变得更强。译文2的处理就比较理想,既有东篱的对应译文,又出现了菊花,并且用“theyellowflower”来译黄花,这样就会和前面的菊花建立关联,读者也很容易知晓其为同一所指,为类似的用黄花指代菊花的翻译提供了互文参考。译文3由于正文中没有出现菊花的对应措辞(chrysanthemum),所以加一注释说明黄花和菊花的对应关系,这样也不失为可行的选择。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有“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针对其中的黄花,许渊冲和黄龙分别译为“yellowflowers”和“xanthicflorets”,在语篇层面都没有建立起黄花和菊花的关联。贾岛的《对菊》“九日不出门,十日见黄菊。灼灼尚繁英,美人无消息。”中也含有“美人”二字,翻译时也要注意菊花和美人的关联,哪怕这里的美人不见得一定指的是诗人思念的女子(可参照屈原《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也不妨以beauty等措辞处理的,这样的话就可以提现菊花之高洁、美芳之象征意义。(4)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译文1:Aroundthecottage,alongthehedgestheygrow—clustersofautumnflowers./Aroundthecottage,alongthehedgesIstroll—tillthesungoesdown./Notthatthechrysanthemumsisparticularlyfavoured,butthatofallflowersit’sthelasttofadeandnone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pz/1928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