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三

发布时间:2021/5/11 21:39:46   点击数:
儿童白颠疯如何确诊 http://pf.39.net/bdfyy/bdfal/190216/6872568.html

古代风俗

41

习俗四十一:盂兰盆道场(元)

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

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称为“盂兰盆节”,民间又称“鬼节”。《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盂兰”是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为“解倒悬”。通常在道场还设有孤棚,离地六尺,广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摆列其上,并插有“普醴阴光”、“甘露门开”等小旗。在放焰口(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饿鬼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焰口,饿鬼名。)仪式完毕,群众竞抢祭品,谓之“抢孤”。得到之小旗,被视为出海之护身符。

42

习俗四十二:放湖灯(明)

轻舟荡漾玉波澄,中元盂兰放湖灯。梵呗伴得笙管韵,古寺东山月又升。

中元节有放湖灯之习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当时是“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湖灯,即在小板上用彩纸做成荷花状,中点蜡烛,又称“水旱灯”。传说水上放灯是为亡魂引路,与上元在陆上张灯有别。

43

习俗四十三:荷叶灯(清)

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儿竞擎荷叶灯。成群结伴游巷陌,银花万点似火城。

把一张荷叶连柄摘下,在荷叶中心连着叶柄的地方穿一个小孔,插上一支点燃的蜡烛,也有的把短柄荷叶倒扣在头上,在叶柄末端的小孔中插上点燃的蜡烛。这样就可以用空闲的双手牵着弟弟或妹妹;或者敲锣打鼓,或者放鞭炮。中秋节的晚上,孩子们带着荷叶灯周游大街小巷,往往要玩到深夜才散。《燕京岁时记》:“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万点流萤,谓之蒿子灯。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日下旧闻考》:“荷叶灯之制,自元明以来即有之,今尚沿其旧也。”

44

习俗四十四:鸡冠花供祖(清)

供祖瓶插鸡冠花,一时风靡满京华。只缘物稀价腾贵,移种四郊入农家。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梦粱录》载:“南宋同,此习迄清代仍存。”《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

45

习俗四十五:屠狗狩猎(辽)

选屠白狗埋帐沟,牵鹰出猎起鸣驺。忽见御帽簪红叶,方知今日是立秋。

《辽史·礼志》:“八月八日,辽俗屠白狗于寝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央移寝帐于其上。”《析津志》:“立秋日,张乐,大宴,名压节序,上簪红叶于帽。”汉人也有簪叶之风:“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

46

习俗四十六:拜新月(唐)

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唐代盛行妇女拜新月,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被称作是一种幽美有趣、极富诗意的风俗,并影响到后世。拜新月多是年轻妇女的事,以祈求青春常驻。“拜新月,拜月汝楼上。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辉,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

47

习俗四十七:秋社(宋)

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

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陆游有《社肉》诗云:“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醉归怀馀肉,沾遗遍诸孙。”描写了秋社的热闹场面和老人的心情。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十五)合并。

48

习俗四十八:钱塘弄潮(宋)

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弄潮健儿显身手,风头浪尖逞矫材。

《梦粱录》:“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有《看弄潮诗》云:“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可见市民对弄潮儿像接待英雄一样欢迎他们。因为它的危险性,清代就明令禁止了。

49

习俗四十九:供兔儿爷(清)

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爷。

中秋祭月、供月光纸的风俗,在明代已然盛行。清代更供兔神,《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兔儿神或兔儿爷,用泥制成,身披袍甲,头戴战盔,背插小旗,手执长棒,五彩涂画,装以金银,吸引儿童喜爱。

50

习俗五十:饮菊花酒(晋)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51

习俗五十一:登乐游原(唐)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杜牧、王维等均有诗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2

习俗五十二:馈春盘(晋)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五辛盘又称春盘,是由五种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做成的,在立春时节作为凉菜食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因为“辛”与“新”谐音,互相馈赠五辛盘就成了迎新春的一种习俗。立春时,宫廷还会摆设一场春宴,宴上摆着五辛盘,因为辛与“新”同音,寓意着迎接新的一年,吃这一场春宴,也叫做“咬春”。从北宋至明、清,都有皇帝在立春前后向百官赐春盘的记载。

53

习俗五十三:冬舂(宋)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冬舂米是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安徽和县、含山等地。每年冬至后第三个戊日,恰好是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民间称作"腊米工日"。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这天取水舂米,迈入仓中,故称。因已是腊月,水称作“腊水”,取水舂米,舂的是“隔年粮”,含有补救农业丰收,年年吃隔年粮的意思。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篱耀日雪生光。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生香……”

54

习俗五十四:馈岁(宋)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55

习俗五十五:卖春联(清)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但联语则不限写于桃符,而多贴于楹柱,称为“楹联”;且用粉红笺写出,称为“春贴纸”。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称并真正成为“春联”。清代《燕京岁时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腊月间,私塾先生写春联卖,乃是常见的事。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春联》中说:“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幅幅卖斯文。人来问价增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连上学儿童也来卖春联了。

56

习俗五十六:喝豆粥(清)

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声声结善缘。

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扬州风土小记》载:“腊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数十黄衣,沿门托钵而乞米,名曰‘乞腊八米’”。清代的腊八粥制作更为精美,如《燕京岁时记》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天津民俗,腊月初八日,作佛会,亦舍豆。善男信女先于夜间捻豆做粥。每捻一豆,念佛一声,曰结缘豆,粥熟,则施腊八粥于行人。

57

习俗五十七:祭灶(宋)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习,故祭灶仅限男子。

58

习俗五十八:吃灶糖(清)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在祭灶时,用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饴糖,或称胶牙饧,或称灶糖,又称关东糖。入腊之后,街市便有卖用麦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芦、糖元宝、芝麻糖、蓼花等。

59

习俗五十九:跳灶王(清)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清嘉录》载:“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清诗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跳灶神》云:“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主要是讨好灶神,保佑来年赐福。

60

习俗六十:烧火盆(宋)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江南水乡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烧火盆。南宋范成大《烧火盆》诗云:“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大家薪乾胜豆秸,小家带叶烧生柴。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磔格。儿孙围坐犬鸡忙,邻曲欢笑遥相望。黄宫气应才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将迎阳艳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热。”古代的烧火盆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来源:积极素养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pz/2079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