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品种 >> 袁隆平的最后十年,他在探索和创造什么
没有一位科学家的逝去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哀悼。医院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医院门口挤满了前来悼念的人。医院门口立起三扎水稻,这是这位科学家倾其一生所研究的。医院开往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再开往明阳山殡仪馆,路边有人追着灵车跑,有男声带头喊“袁爷爷”,现场再齐声喊“一路走好”。有老人在现场说,“吃饱饭了也不能忘记他啊”。医院附近一家快餐店的促销员,一边哭着,一边招揽客人。促销员女士拿着花,跟过路的人说,“我们是家乡人,要献三束花的,你们买一支就可以了”,顺着她指的花店方向望去,早已经排起长队。
尽管前一日多个媒体播报,根据袁隆平遗愿丧事从简,将不安排群众悼念。23日一早,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献花的人还是排成了好几公里。
袁隆平是一位国民度极高的科学家。他和他所培育的杂交水稻,帮助这个国家摆脱了对饥饿的恐惧。很多人都了解袁隆平前半生的故事,那些闪光的、勇攀高峰的经历,早已被印在了教科书里,那些艰难的爬坡过坎,也偶尔被记录在报章媒体中。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当这位大科学家功成名就之后,他在探索和创造什么。
今天,我们试图记述袁隆平的最后十年,以纪念一位国民科学家的逝去。他的身体一天天衰老,但生命的活力以及“野败”一样的欲望,始终没有熄灭。
文
汤禹成谢婵
编辑
姚璐楚明
摄影
吕海强(特殊标注除外)
1
年1月,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这个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地方,6块大型电子屏幕同时播放着一条中国形象宣传片。大约在第6秒,袁隆平出现了,他有双小鹿般尖尖的耳朵,神情严肃,穿着格子衬衫,身后是一张金黄稻穗的照片。和他一起出现在视频里的,是中国各领域的杰出代表。袁隆平早已是中国“国民度”最高的科学家,他和他所培育的杂交水稻,帮助这个国家摆脱了对饥饿的恐惧,激起中国官方与民间共同的尊敬。
▲袁隆平出现在中国形象宣传片中。图/网络过了8个月,这位81岁的老人又有了新的突破。9月18日,天色阴沉,前一天风雨大作,所有人都担心稻禾的安危,幸运的是,田地里的大部分稻禾挺身站着,稻穗挂满了沉甸甸的稻子。袁隆平研究的超级杂交稻即将迎来第三次大考。年、年,在同一片地里,第一期、第二期超级杂交稻都经过了考验,而那天的结果同样没令他失望,第三期的验收结果是“平均亩产高达.6公斤”。
那年年底,《南方周末》组织了一场关于中国梦的演讲,袁隆平在演讲中描述起自己做过的一个梦:“梦见我的试验田,水稻长得高粱那么高,穗子比扫帚还长,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把它叫做‘禾下乘凉梦’。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就跟我几个助手在稻穗下乘凉,我但愿早日能够实现亩产公斤,甚至向更高的产量——像我们年轻人啊,向更高的产量奋斗,圆了我这个‘禾下乘凉梦’。”
彼时的袁隆平已过80岁,身体有些抱恙。这和抽烟有关,和南下的冷空气也有关,感冒、呼吸道感染,他有些气喘。演讲当天早上,同为嘉宾的钟南山为他做了个身体检查,结果是,“袁院士,你身体基础非常好,心脏很好,肝功能很好,肌肉也很好,就是肺部有点小问题,但没有任何不良病变。这些问题都是多年吸烟造成的”。这个结果似乎很让他满意,回去的路上,他一路重复着,“钟院士说了,没有任何不良病变”。
尽管身体不适,他依然保持着丰沛的精力。在那场演讲上,他一口气脱稿讲了20分钟,演讲末尾,他有点俏皮地说:“我又斗胆提出来,在‘九零前’——我现在是‘八零后’,我八十多岁,称为‘八零后’——在‘九零前’实现亩产公斤第四期的目标。”
之后,袁隆平彻底戒了烟,他并没有在公开场合解释过原因。后来的媒体报道中,提起袁隆平戒烟,总会提到钟南山的劝诫。一个不太被人注意的细节是,当年钟南山为他看病时,还讲过一个词,“bottleneck”——瓶颈,“这些问题都是吸烟造成的。不要让它成为你的瓶颈”。
袁隆平喃喃自语,重复了一遍瓶颈这个词。瓶颈常被认为是整体发展中的限制因素,袁隆平还有那么远、那么大的梦要去实现,而随着年岁渐长,一个微小的疾病,一个多年的坏习惯,一次不小心的摔跤,都可能成为巨大的瓶颈。袁隆平要做的,就是突破它们。
到了年,《人物》邀请他登上杂志封面。在长沙见到他时,《人物》问起他是否考虑退休,83岁的袁隆平说,自己还没有这个打算。他讲起在菲律宾遇到过的一个老中医,“他说我身体很好,能活到98岁。我还有15年可以工作。”
▲袁隆平参加《南方周末》组织的演讲。图/cfp2
从年起,袁隆平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向第四期超级稻发起攻关,目标是“平均亩产公斤”。两年后,这个目标又一次达成了。他从不掩藏野心,即便是在暮年也是如此。在央视年的一个采访中,他说,公斤满足了,压力也大了,“既是鼓舞,也是压力”。“所以说,我现在还是老骥伏枥,我还是想攀高峰,更攀高峰。”
年的视频里,他的身子健朗,不驼背。只要有空,他就会打气排球——那是他专门从广西引进的、适合老年人打的排球。袁隆平和他的爱人邓哲,都已经年过八旬,邓哲腿脚不便,但还是会陪着袁隆平打球。袁隆平几天不打,就会犯球瘾,球场上,他会用长沙话大声喊:“打——球——啰!”很快,那些老球友便下楼进场了。他也跳舞,在美国指导杂交水稻时,他学会了踢踏舞,当他八十多岁时,还是跳得生机勃勃。
▲年,袁隆平参加社区气排球友谊赛。图/cfp他的野心,以及蓬勃的生命力,始终在支撑着他向前走。年7月,袁隆平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产量却不好。不过,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首先,要找到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的野生水稻,没有花粉,也就不存在自花授粉的可能,为水稻杂交提供了天然条件。-年间,为了找到雄性不育株,在抽穗期间每个晴日的中午,他和同事都要去麦田里逐穴找穗。他在稻田里拿着放大镜、弓着腰,翻检一万四千多个稻穗,从中寻找出了6株雄性不育株。
真正的突破,在于发现那株“野败”。在南红农场的一处沼泽里,科研人员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了它。“野败”状甚丑陋、倒伏于地,即便在野稻这个日渐式微的种群中,它也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但这正是袁隆平寻找十年之久的目标。袁隆平把“野败”的基因导入栽培稻,到了年,袁隆平收获了“野败”的后代,几万株稻子,全都不育。这意味着如果用野败作为杂交母本,会有很大的成功率。
《人物》年的封面报道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袁隆平本人恰如‘野败’,崛起于低微之处,按昔日政治标准,他的母亲背景不佳,父亲又曾在国民党政府任职,他本人不是党员,不是团员,曾只是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员,直到34岁才结婚——当年难免被怀疑雄蕊退化——又因为醉心于杂交稻培育,被同事看做‘神经病’。他的科技知识也因时代限制而残缺不全,直到年才信服于遗传学说。”
后面的故事是,因为数人对他那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的推荐,国科委下发一份要求支持袁隆平工作的函件。几个认真执行函件的人,以及他自身的野望、韧劲、求知,让他在这条路上走了下来。
当时,《人物》向他求证,是否为解决中国的饥饿问题而进行科学研究,他一如既往直率地说:“肯定不是,我没有那么大的思维,就是能搞个品种出来,让它增产就觉得心满意足了,晓得吧?哪有那么多雄心壮志?”袁隆平更愿意将当时及日后不断追求更优良品种的行为归结为“好胜心”。
杂交水稻亩产量突破公斤后,他开始把重点转向海水稻,这也是他暮年的野望——年的博鳌论坛上,他与总理李克强会面,想谈论的主要内容也是海水稻,这种水稻可以适应盐分较大的土壤,生长在盐碱地上,一旦海水稻能够推广,粮食产量又将大大增加。
那份想要递送给总理的文件,他反复和助理确认,一字一句念,让助理一字一句改,改了之后,还要打印出来再看一遍。助理提议,是不是不用亲自交给总理,怕他太辛苦。他说,不辛苦。见总理的前几天,纪录片的记者问他最想和总理说什么,“搞海水稻,盐碱地。没有什么,低调。”袁隆平一字一顿地说了这几句。他想做成这件事。
5月22日深夜,曾给袁隆平写公开信的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告诉《人物》,他是袁隆平的粉丝,始终尊敬袁隆平探索科学、为稻梁谋的精神。“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pz/2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