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特征 >> 大雁飞过,为什么要菊花插满头
“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曾几何时,耳边经常会响起这句歌词。高旷的天空、舒爽的微风、一行大雁悠悠飞过,菊花漫野,阳光洒在路人的笑脸上……
这首94年发行的《中华民谣》,曾经红遍大江南北。那时,对于“菊花插满头”一直不甚了解,不知道为何要把菊花插在头上?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古人的一种风俗——名曰簪花。如唐代诗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所述,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头上戴花、插花,在现今的社会只能是在特别的仪式、装扮里,或者在孩子天真的玩耍中才能看到。成人头上戴花,往往会被视作俗艳、乡土的体现。而在古人那里,那是美的表达,身份的象征,是一种祝福。
一直很喜欢那句诗:“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人与花,自古都是相互映照的。
即便有人断然写出“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的气话,但随后,便有人唱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肺腑。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将各种鲜花香草视为美好的事物。鲜花娇艳、芬芳、易逝、绽放、结果等等特质,让人不觉联想到生命的过程,将鲜花女性化、拟人化,也慢慢见诸于文学作品中。如诗经中的“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对美好事物直接、朴素的向往,除了吟哦,比之、兴之,还要将它们采来佩戴在身上。如楚辞中出现的大量“香草美人”寄寓,就是其中的代表。“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那时,男子还只是佩戴一些由香草做成的香囊。
而女子,早就开始“簪花”。每逢九月初九,女子们簪花,而男子则佩戴插着茱萸的布袋,相约到山上聚会,赏秋光、喝菊花酒,顺便吟诗作赋,兴尽之余,还能消灾避厄、寄托祝福。
到了南北朝,这样的聚会愈发地流行起来,而受西域佛教文化影响,上层社会对簪花也慢慢注入了佛教的文化内涵,从西域过来的男性服饰,比如头上“簪花”,与女子簪花一起,开始为那时的男子所效仿,出现男子簪花的习俗。
至此,一场蔚为壮观的“爷们簪花”习俗,拉开了序幕。(其实那时是男女老少都戴,但文学作品中,以男的多见诸)
唐代,科举兴盛,凡是登科的进士都要游杏园,参加探花宴。著名的游子诗人,经过两次落第后,终于在四十六岁时中得进士,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名句。对花的热诚可谓是上升到一个高度。
唐朝皇帝,更是用“赐花”来表达自己对每个臣子的赏识之情,不仅赐,还要亲自为他戴上。而臣子也以获得皇帝的赏花、戴花为荣。
这一时期,原先在茱萸会上只是用来泡酒的菊花,也开始被人们采来,戴在头上。想是与茱萸相比,菊花的形象更符合文人的气质吧。先是有菊花的第一代言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更是将菊花视作文人清逸高存、斗霜不屈的气节代表。元稹说得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僧齐赞它“无艳无妖别有香”,声明自己“栽多不为待重阳”,从中也可以看出,那时长安已经出现专门为重阳节、茱萸会种菊花的现象。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所述,“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则直接反映了重阳戴菊花的热闹情景。
那是中国文人最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簪花”盛行繁华的时代。
特别是到了宋朝,簪花已演变成为一种贵族、文人礼仪。皇帝赐花,会根据臣子的品级赐予不同的花。什么样的人,应该佩戴什么样的花,都有规范。参加聚会要戴花、各种节日要戴花、赦免或者处死犯人时,狱卒也会簪上一朵鲜花。
相传当时的扬州太守韩琦邀请王珪、王安石、陈升在官署中赏花,各簪了一朵叫“金带围”的芍药,所谓“金带围”,就是戴上,就能官运亨通的花。说来也奇,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参加赏花的四个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
北宋科学家沈括还特意把这个故事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也以主题绘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图》条轴和一幅《金带围图》扇面。可见簪花在权贵心中的地位之甚。
而出现在文人诗词中的簪花,更是数不胜数。
喝酒簪花:有黄庭坚的“醉里簪花倒著冠”;辛弃疾的“须记,笑簪花底是飞琼”;陈耆卿的“且住簪花醉一卮”;张先的“扶醉卸簪花”;赵葵的“偷闲把酒簪花去”……
年轻簪花:京镗的“趁取簪花绿鬓”;邵雍的“簪花犹且强年少”;“年少簪花压帽檐”……
老来簪花:袁去华的“簪花莫怪老人羞”;方回的“簪花老自羞;苏轼的“人老簪花不自羞”;苏泂的“人老簪花却自然……
女子簪花:郑獬的“小妇簪花分外多”;韩维的“簪花立田妇”;华岳的“婢傅鬓簪花”……
据统计,仅《全宋词》中出现簪花的地方就有四十多万处。与此对应的,当然是鲜花产业的发展,其中,又以菊花为甚。当时的国都汴京,世界第一大城市,因盛产菊花,被人们公认为菊城、菊都。
《东京梦华录·重阳》篇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科……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当时"禁中与贵家皆赏此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
至今,种菊、赏菊的传统依旧在开封保存,仅开封一市的菊花品种,就达种以上,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簪花在宋朝的繁盛,犹如一场花事最后盛放,纷纷扬扬,绚烂之极。那是中国文人社会的鼎盛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市场经济最为开放的年代。伴随着宋代的湮灭,簪花风俗也渐趋凋零。
元代,科举尽废,文人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原先赐花示宠的待遇也一去不返。文人不再是“高大上”的身份代表,因而以其标榜的许多行为,也不再受到民众的推崇。此时出现的簪花,更多的一种怀缅。如元代仲璋所写“把酒簪花能有几”。
明代,虽沿用古制,但赐花也只是针对皇帝宠幸的臣子。民间如果有男子簪花,还会被当众取笑。到了清代,就只剩下新进进士的簪花礼了。
至此,轰轰烈烈的“簪花”风俗,算是落下帷幕。
在潮汕的戏剧《十仙庆寿》之京城会中,有这样一段“喜得今日身荣贵,金花斜插纱帽上。”说的是北宋名臣吕蒙正,折得进士桂冠,与妻子月英团聚的故事。
潮剧咿咿呀呀,从小听到大,“金花斜插”的台词也牢牢印在脑海中。那时听,还不解其文化内涵,如今知道,那是一个朝代的文化符号。
虽然,“簪花”的风俗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并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消失,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潮剧,偶尔还是会窜出几个中原的历史片段,甚至,连潮汕敬神用的“金花”,也是当时“簪花”风俗的一种遗留。
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甚至还可以窥见当时“簪花”风俗的身影。
例如,云南的傣族少女喜欢头上插花,表示待字闺中,但只要一结婚就不能戴了,而在腰间挂上一串钥匙;彝族每年农历二月八日,人们就会采鲜花插于头上,表示祝福;
苗家女子会在发髻前面别一朵大花朵,表示太阳,发髻后端梳子表示月亮;保安族女子喜欢头上戴鲜花,未婚少女花朵朝上,已婚妇女花朵朝下。
而最具宋朝遗风,当属阿昌族。当地的男青年擅长游猎,一向刀不离身,每次出门都会用鲜花来装饰自己,来彰显自己的品格。因为在阿昌族人眼中,鲜花代表品行正直,象征着心灵纯洁。
“簪花”,不“簪花”?不是个问题。只要心中有个“花心”,花儿迟早是会飞到头上。那是人类对美好、诗意的初心。
如今再细细品味,《中华民谣》正如其歌名一样,是在说中华的,述说着一种远古的怀缅,虽山川如寄、沧桑如隙,应惜取眼前的美好时光。
————————————
图
56小铺
文
56小铺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