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用途 >> 云上ldquo一节一会rdquo
第三届黄冈地标优品云上博览会暨东坡文化旅游节(简称第三届云上“一节一会”)于年9月19日至10月8日举办。
据了解,黄冈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1个,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也是全国首个为地标优品举办博览会的地级市。自年起,黄冈市连续两年举办地标优品博览会,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9月19日
第三节黄冈地标优品云上博览会
暨东坡文化旅游节(简称第三节云上“一节一会”)
正式开幕啦!
在前两届节会基础上,本次节会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云上办,将展馆搬到云上,搭建统一的云展馆,布局地标优品、文旅产品、招商引资三大展厅,实现全景展示、全域营销、全程服务。二是市场办,在政府引导下,节会由黄冈大别山旅游开发公司和湖北黄商集团承办,政府只承办其中的招商引资推介活动,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办节。三是长期办,该市一次性投入、永久性管理运营好云上展馆,按照优品、优质、优价、优服务的定位,线上与线下联动,实体与虚拟结合,打造永不落幕的节会。
节会活动期间,黄冈市区主会场将举办“云上全域旅游和现代农业招商推介”、“全国农商互联精准扶贫直播带货大赛(湖北)暨黄冈地标优品直播带货日”、“与爱同行惠购优品”、“黄冈地标优品产销对接”、“黄冈文旅产品产销对接”、“招商洽谈对接”、“黄冈地标优品抖音直播”等系列活动。
黄冈大力实施地标优品工程,供需两侧同步发力,促进品位提升、品质保障、品牌引领、品种多样。创新目录管理办法,目录企业达到家,商品个。
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游大别山水、品东坡美食、购地标优品。黄冈人民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四海宾朋,畅游康养福地,欢聚美丽黄冈,共享美好生活!
9月20日
麻城市云上文旅和农产品加工招商推介暨三季度
集中签约仪式正式举行!
依托黄冈市第三届“一节一会”云展馆平台,麻城分会场同步举办地标优品展销、文旅产品推介、招商引资洽谈对接、直播带货等四大板块十二大主题活动,以此全域推介麻城地标优品和文旅精品,撬动商旅消费,扩大产品销售,畅通经济循环,助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下面,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地标优品-麻城菊花吧!
麻城菊花,福泽万家
金秋时节,走进麻城,无论是繁华的市区,还是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花团锦簇,一盆盆、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菊花,摆成各式各样的造型,一片欢腾的景象。
麻城是全国三大药用白菊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菊花之乡”,我市种植菊花有上千年的历史。目前,全市菊花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其中福白菊种植面积达6.8万亩、观赏菊种植面积达1.2万亩,菊花产业总产值接近12亿元。全市因地制宜发展了食用菊、茶用菊、酿用菊、观赏菊,尤其是观赏菊,全市盆栽菊花常年超过百万盆,品种多个。
麻城市把菊花产业作为发展“花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打造,已将菊花产业打造成为三产融合的示范产业,菊花产业已成为该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麻城市先后制定了《麻城市菊花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菊花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麻城市菊花产业基金奖补标准及考核办法》等文件,鼓励和扶持菊花产业发展。麻城菊花现在不再是以前的“村头小芳”,而是真正的“实力网红”。
菊花已成为该市最美的风景,菊花产业已成为该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该市大力发展“花经济”,持续打造菊花品牌,将菊花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乡村旅游、强村富民等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发展菊花产业促进三产融合之路。
如今,麻城市已把菊花与富民、产业、科技、旅游、人文等农文旅进行深度融合,改过去的药用为现在的食用、观赏、保健、旅游、文化、科研于一体,麻城菊花是一朵“富民之花”、“产业之花”、“美丽之花”。
01菊花发展历史
远在西周时代,《祀记》一书记述:“鸿雁来....鞠(菊)有黄华。”即以菊花的生态现象,反映气候变化的规律。其后,《祀记》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是以菊花在最后一个月开放来指示月令。
战国时的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本兰之坠露兮,汐餐秋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秉性高洁,不同凡响,是菊花和民族文化结缘之始。
汉代《神农本草经》则改进了“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药用功能。《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到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称这种酒为“长寿酒”,人们饮用并流为习俗。
南朝梁简文帝《采菊篇》:“相互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的诗句,道出菊花当已更多方面的为人们生活所用。
菊花进入唐代,种植者日趋普遍,田园、庭院已到处可见,咏菊诗文大量出现。唐太宗有“细叶抽轻翠,园花簇金黄”,李太白有“时过菊潭上,摘此黄金花”之句。
公元年(宋微宗崇宁甲申)我国第一部菊谱,也是世界第一部艺菊专著,刘蒙泉《刘氏菊谱》问世。该书依菊花的颜色分类。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对后人影响很深。全书共计记载菊花35个品种,易附闻而未见的4个品种,以及两个野生种,形色之外,兼载产地。
至明代菊花栽培艺进一步提高,品种也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很多学术价值高的专著世。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菊花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他论述药用品种菊花的秉性认定:“菊备受气,饱经霜露,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秉中和。”现代中医用于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疗高血压,均有明显疗效。
清代菊花以北京为中心,从官廷府第至城乡民间,养菊、赏菊在京城蔚然成风。由于官廷提倡,各地纷纷向宫廷奉献名菊,现存的清代艺菊专著,也不下20部。
近代菊花发展盛况空前,特别是菊花栽培的理论和技艺术方面,已把数千年来的传统技术,结合现代植物学生长发育的理论,发展成一套现代栽培的理论和技术的完整体系。
02菊花的栽培方式
菊花原产我国,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中华民族花卉中的一枝奇葩。菊花以其花姿千变万化,花色姹紫嫣红,花香优雅清芳,花性高雅坚韧的独特风韵,赢得了历史上文人墨客、雅士名流的赞赏,获得了“芳熏百草,色艳群芳”的美誉。
菊花在我国已有多的栽培历史。《祀记.月令篇》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可见当时人们就用菊花的物候期作为季节的标志。
晋唐代出现了白花品种,唐代出现了紫色、红色的菊花。此时花型也有了变化,菊花的栽培技术也有提高,出现了嫁接、整形、摘心等栽培新技术。
盛唐时期(公元-年),中国菊花经朝鲜传播到了日本,在亚洲地区广为流传。
宋代是中国菊花展的兴盛时期。开封(时称东京)作为都城,无论是在菊花的栽培技术还是品种数量上都有很大突破。孟元老的《京东梦华录》中记栽“日日梭飞,转盼重九”,“年例”禁中与贵家皆在此日赏菊。
人们广泛看看爱菊、种菊和赏菊也促进了菊花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当时已形成了系统的菊花栽培管理技术,菊花也由露地栽培过渡到了盆栽,繁殖方法采用了播种、分株、扦插等,其中通过播种繁殖获得了许多菊花新品种。书中记载”黄白二菊各劈去边皮,用麻皮扎和,其开花半黄半日”见证也菊花嫁接技术的诞生。此时菊花的整形、摘心等栽培技术也已应用,出现了一千多花的栽培形式,有的达数百千。
03菊花之饮用功效
菊花亦可以制茶做为饮料。菊花入茶,虽不比菊花酒那样古老,但也堪称源源流长。
唐代学者陆羽著有《茶经》,他是一位品茗行家,僧人皎然有诗《九日与陆羽饮茶》,写道:“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看来菊花酒已很普及,被称作俗人的口味,而饮菊花茶则是高人雅士的兴致。
宋朝史铸《白菊集谱》介绍:“菊花古人惟以泛酒,后世又以入茶,其事皆得于名公之诗。”他说“名公”应当是指陆羽,或者还有李白,他们都写过精彩的饮茶诗。
如今,菊花仍是茶用主要香料之一,产于浙江的杭菊,河南的邓菊,河北的祁菊,以及安徽歙县的贡菊,滁县的滁菊,毫县的毫菊,都是有名的甘菊,尤其是杭菊,泡茶微甘而香,生津润喉,堪称佳茗。
菊花茶香气浓郁,提神醒脑,而且有疏风清热,养肝明目、降压通脉的作用;早起时,用化妆棉蘸菊花茶汁轻敷眼周更可清除黑眼圈。菊花也适宜与种花、茶一起泡水饮用,功效更为显著,如以下几种菊花茶饮。
菊花山楂茶:取菊花10克,加山楂、金银花10克,代茶饮用,能消脂降压,减肥轻身,适用于肥胖症、高血脂症和高血压患者。
三花茶:菊花、金银花、茉莉花均少许,泡水作茶饮,可清热解毒,适用于防止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常服便可降火,有宁神静思效用。
另外,菊花自身也是具特色清凉饮料。古人曾说:“用甘菊晒干,密封收藏,间取一撮,如烹茶之法,谓之菊汤,用作消渴者。如今,民间多有泡水饮用的,特别是到了炎热夏季,如菊花蜜饮:菊花50克,加入20毫升,稍煮后保温30分钟,过滤后加入适量蜂蜜。搅匀之后饮用,具有养肝明目、生津止喝、清心健脑、润肠等作用。而固体菊花晶饮料,早已为我国广大消费者熟悉。
菊花茶的禁忌:味苦的野菊花最好不要饮用。有过敏体质的人如果想喝菊花茶,应先泡一两朵试试,如果没问题再多泡,但也不应过量饮用。此外,由于菊花性凉,体虚、脾虚、胃寒病者,容易腹泻者不要喝。一般情况下,菊花茶最适合头昏、目赤肿痛、嗓子疼、肝火旺以及血压高的人喝。采摘下的菊花可制成保健茶,有很高的药效。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04菊花之药用功效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之一,主要以头状花序供药用。古人认为,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普傅玄《菊赋》)”。“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神农本草经》)。
据古籍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作用。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病等。对眩晕、头痛、耳鸣有作用。
菊花有野菊和家菊之分,其中家菊清肝明目,野菊祛毒散火,甘苦微寒,清热解毒,对眼睛劳损、头痛、高血压等均有一定效用。《本草纲目》中对菊花茶的药效也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微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认为,白菊花茶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
睡前喝太多的水,第二天早晨起床眼睛就会浮肿得像熊猫一样,民间有一方法:用棉花沾上菊花茶的茶汁,涂在眼睛四周,很快就能消除这种浮肿现象。此外平常还可以泡一杯菊花茶来喝,能使眼睛疲劳的症状消退,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的菊花茶,对恢复视力也有帮助。
菊花有镇静、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并增加血流量,可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菊甙有降压作用。
05菊花之酿酒功效
菊花可以酿酒。用菊花酿酒,陶渊明之前就有了。
相传汉武帝时,宫廷中即有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仪式。据刘韵《西京杂记》卷三记载:菊花初开,与茎叶一同采下,杂黍来酿之,至来年九月初九初熟,称作菊花酒,饮菊花酒风俗一直流传下来。
唐玄宗时的社会名流“饮中八仙”,其中有一位担任过左相李适之,《唐书》其传记写道:“凡天子飨会游豫,惟宰相直学士得从,秋登慈恩寺,献菊花酒称寿。”
宋人史铸在他菊谱中说:"汉俗九日献敬酒,以祓除不祥。”南宋吴仁杰的《离骚草木疏》讲述那时菊花酿酒造方法:说八月采收菊花,曝干、浸酒中,隔一段时间,便可饮用;并说当时渚州县所产菊花酒,差不多都是这样酿造的。
清代《食物本草会篡》亦记载酿造配方,说:“菊花酒,治头风、明耳目、消百病。”用甘菊花煎汁,同而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
菊花酒酿制现今仍有。菊花酒清凉甘美,是强身益寿佳品。从医学角度看,具有明目、治头错,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陶渊明诗云“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便是称赞了菊花酒的祛病延年作用。传说中重阳节饮菊花酒还能辟邪祛灾。
06菊花之食用功效
菊花可作菜食用,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入肴佳品。其吃法很多,可鲜食、干食、生食、熟食、焖、五、煮、炒、烧、拌皆宜,还可以切丝入馅,菊花酥饼和菊花饺都自有可人之处。
菊花虽品种很多,但入食多用黄、自菊,尤以白菊花为佳,说到吃菊花,古时有两位作家是吃出了名的。一位是唐朝的陆龟蒙,他家住在荒郊野外,房前屋后空地宽散,便种下了许多祀菊。春天,嫩苗恣肥,就采来当下消酒菜,夏天,枝叶老梗,不好吃了,他仍督促儿孙去采摘,简直是食菊上瘾了。后来因此写成一篇《杞菊赋》。宋朝苏东坡也有食菊喜好,也写过《杞菊赋》。
宋时,菊花可食,已为人们普遍了解。史正志说,杭州一带老百姓,以菊花为佐料,制成菊糕,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陶(清异录)说:“用鲫鱼或鲤鱼肉拌和菊拌,炸烩成“菊花鱼片”别具风味。推知当时菊花入餐的烹饪办法已很有讲究。
清代,传说慈禧太后家爱品尝菊花美食,用铜火锅盛鸡汤或肉汤,以急火烧沸,再投入鸡片,腰片或肉片,并杂以白菊花辨,则形成一道名吃“白菊乌鸡涮红锅”韵。
如今,菊花烹制由多种佳肴,如:广州的腊肉菊花饼、菊花蛇羹;杭州菊花咕噜肉、菊花肉丝;北京的菊花鱼球、菊花肉;安微菊花鸡丝;湖南的菊花竹笋汤等,都是脍灸人口的珍肴着,此外,在菊花食品中,还有菊花火锅、菊花浓汤过桥桂花鱼、菊香百花脯、菊花竹丝鸡烩五蛇、菊露香液鸡、秋菊伴春巢,荔茸秋菊鸭、菊花鲜栗羹、菊花羹奖、油炸菊花叶、菊花鱼片粥、菊花露、菊花糕、菊花豆腐、菊花肉卷、菊花饼、菊花里脊、菊花鸡片、三色菊花丝、菊花猪肝汤、腌菊香、菊花蛋丝汤、菊花蜜饮、熬菊花糖等,也都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营养丰富,别有风味。
(文稿为原创,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