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用途 >> 花朵小史你以为你真的懂一朵花吗
年7月,梵高自杀了。而就在同年二月,提奥的儿子降生,梵高无比高兴,便画了一幅名为《盛开的杏花》的画,作为礼物送给弟弟。他沉心作画,画了一个月。他对提奥说,这幅画“可能是最好的”,是他“最耐心的作品”。
通常提起梵高,人们会将他和向日葵联系起来,实际上他的名作里还有另一种花,也就是杏花。不同于向日葵的灿烂与热烈,他笔下的杏花柔美、圣洁,如婴儿般纯净,不染世俗污浊。
梵高用他的画,让世人对杏花多了好感。人们不想关心杏花在别人那里有何寄托,只因赏画这刻是“我”与梵高建立的联系,那么“我”将为他沉沦,陶醉在杏花的洁净里。这一刻既是历史亦是现在。
人与花之间,素来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常见的现象是,彼时爱慕的杏花,此时换个主体,情绪就跟着变了。梵高对杏花是心有所属的关系,但杏花是博爱的,在它漫长的历史中,沉默地接纳人类的七情六欲。花本如此,其实和人一样,既简单也复杂,局部看它很简单,整体看又很复杂。
01、花的历史
本书名为《花朵小史》,单看书名,已能料到这是一本内容详实的书。作者给我们介绍每种花前,绝不会仓促、草率的落笔,而是先梳理出框架,再逐一补充,最终呈现的是花的集锦。
人们喜欢某种花,或许只因其外表,并不见得了解它。就拿莲花来说,爱它之人,钟情于它不流俗的纯净。至于“出淤泥而不染”这类赞美,可谓人尽皆知。
而爱莲者未必知道,早在年,印度曾爆发过一系列反殖民统治的起义运动,当时策划者将信息藏在薄煎饼里,用一支莲花或一片莲叶作为暗号,在印度兵团里传递。莲花不只用来供人观赏,关键时刻它甚至与政治相关。
曾经,雏菊象征女孩的童贞,人们称一个纯洁的少女为“雏菊女孩”,直到20世纪初期都是如此。而在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这个固定的形象被颠覆了,Daisy(雏菊)非但不纯洁,反而精于世故,是个实实在在的拜金主义。
等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雏菊女孩”又有了新含义,她们不再因失去童贞而颤抖,而是欢快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基于以上事实,雏菊经历了带有颠覆性意味的历史。
了解花的历史,为的是从时间的延续中,获得花与电影、歌曲、药品、箴言、宗教、食物......之间的关系,它因外界而改变。作者提供了大量素材,我的感受是关于花,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花的历史丰富且复杂,认识一朵花要拿出你的诚意,即时间与情感。
02、花的情事
本书按照季节分为四部分,遇到那些不挑剔的赏花人,怕是舍不得错过任何一季。一季的花,有长长短短道不尽的故事,深深浅浅诉不完的感情。
法国导演热内的电影《情歌恋曲》,讲了两个囚犯与玫瑰的故事。两人被墙壁隔开,最终通过一束花获得联系。电影聚焦于爱的媒介,热内笃信“玫瑰的奇迹”。
而在18、19世纪,人们称淋病为“性爱玫瑰”,玫瑰逐渐沦为与疾病相关的符号。理查德·巴奈特曾写过一本《病玫瑰》,书中回顾了一段令读者难忘的人类疾病抗争史。
尽管这个书名出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同名诗作,但诗人实则是借花喻人,将“病玫瑰”比作患上疑心病的妻子,布莱克以诗传情,向妻子表明忠贞。
同样是玫瑰,与之相关的事件不同,产生的情感便不同,因此和花有关的情事,未必就是妙事佳情。
斯泰因有言“玫瑰是玫瑰,就是玫瑰”,这是一种思维,让玫瑰只保持它的自然属性,不承担社会属性;伍尔夫研究玫瑰,认可它“自给自足”的本色。它与激情和浪漫无关,而是“在世间的一个下午,静谧、安稳、悄然生长”。
一朵玫瑰能引发数种思考,将玫瑰换做别的花也是如此。花并非只关乎人的一种情绪,这种感受在你读完本书将深有体会。花的故事亦是人的,人的感情由花触发。既然万物有灵,人与花便可共情。
0、花的意义
年10月21日,新闻摄影师马克·吕布的胶卷即将用完,他瞅准时机,拍了最后一张照片——一排刺刀前,有个17岁的女孩举着一朵菊花。
从那时起,菊花象征着力量。此后每当有游行活动,群众都会带着提前准备好的花。这些手拿花束,进行反战示威游行的人,被称为“鲜花团”,“我们不会枯萎,让一千朵花开放”是他们的口号。
花所给予人类的所有意义里,可能对政治的意义最容易被忽略。一如菊花象征和平,雏菊也曾有此功效。
那是在年,林登·B.约翰逊在美国大选中击败了巴里·戈德华特,助他锁定胜局的是一则广告——《和平,小女孩》,画面中的小女孩正在掰掉雏菊的花瓣。之后的年,希拉里为了证明特朗普将引发核威胁,再次用了这则广告。
还有我之前提到的莲花,在印度政治中作为传递信息的暗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比如虞美人与一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隆达·施宾格曾写有《植物与帝国——大西洋世界的殖民地生物勘测》一书,主要探讨了17、18世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植物对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形成及变革的重要影响,其中提到金凤花在西印度群岛被奴隶妇女用作堕胎药以反抗欺凌的历史。
花与政治的关系在我国也不可忽略,很明显的相关内容出现在《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看似写爱情,实际在写君臣关系(主要是臣对君)。诗里借“芙蓉”、“兰”等花卉,表达政治上的失意之情。
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从中外作品里多搜集些类似内容,会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届时《花朵小史》也将成为对你很有裨益的素材。
花也好,人也罢,若想真的懂得,都需要接触
不论何时,哪怕是心情很坏,我还是希望你能有欣赏一朵花的气力。作者在书里分享了若干诗句,我想和你分享这句,出自诗人罗塞蒂的《十月》:“今年的玉米和三叶草都已收获,高兴起来,我的姐妹,生活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