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分布 >> 菊花藏小抄,学霸当枪手,古代学渣们的花式
相信很多人在无聊的时候,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突然穿越回古代,自己学的专业究竟能做什么?
不会被饿死吧?
学新闻出版的,可以去各大娱乐会所(青楼)门前蹲点儿。
掌握第一手的八卦资讯——
《萝莉大胆表白低颜值大爷,鱼玄机和温庭筠上演爷孙虐恋?》
《周邦彦和宋徽宗因嫖结怨,争风吃醋互赠绿帽》
学物流专业的,可以投身到驿站改革的事业中。
为各界大佬建立起安全通畅的货运渠道。
比如——
一骑红尘妃子笑,哈哈哈哈哈哈哈。
学制药专业的,可以去给皇帝当“修仙”顾问。
利用科学常识上的碾压,以及装神弄鬼的演技忽悠皇帝——
露水四两、百岁寿星的胡子一根、陨石一块。
再加上几味不会出现严重副作用的补药。
小火慢炖,大火收汁。
你说这是仙丹,它就是仙丹。
学历史专业的就比较厉害了。
无论穿越到哪个朝代,都可以去跟着尚未发迹的牛人厮混。
然后享受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亲朋福利。
再不济也能摆个算命摊子给人指点迷津——
武则天能活八十二岁。
黄觉寺有个十七岁的和尚能当皇帝。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也很厉害。
如果生在唐宋之前——
今天来首苏轼的词,明天发表一篇李白的诗。
如果记忆力足够好,说不定还能写出一本低配版的《三国演义》
成为震古烁今的文学全才。
而且,如果穿越到隋以后的朝代。
还可以去参加古代的高考。
然后通过科举这条人才选拔道路,开启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
参加科举考试,除了要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方法。
还必须要学会如何作弊。
因为古代考生们的作弊手段,特别的6……
隋朝之前,朝廷官员的选拔基本上靠推荐。
不存在全国性质的统考。
到了隋朝,科举制度出现了。
储备人才的选拔就要看考试成绩了。
为了能够走上光宗耀祖的逆袭之路,古代学渣们发明了一系列的作弊手法。
比如“请托”。
说白了就是行贿,用钱填补智商上的差距。
充值成功后,行贿考生会成为高大上的RMB玩家。
这时,系统会提供给他三个会员套餐。
套餐A叫做“继烛”——
也就是买通监考人员,延长考试时间。
迟至戌正三刻始毕。
正常考生下午就要交卷了,而选择充值考试时间的人却可以拖到晚上九点。
可以说是毫无公平可言。
套餐B叫做“探题”。
可以提前知道考试的重点。
但问题是——
就算花钱买来了考试范围,可还是要把准备好的答案背下来。
所以,探题只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的高阶学渣。
而对于那些无可救药的骨灰级学渣,最好选择套餐C。
也就是“改卷”。
买通负责阅卷的工作人员,从试卷上做文章。
第一种改卷方法是换卷,也叫“割卷”。
工作人员会利用阅卷的机会偷梁换柱——
把成绩好的试卷“嫁接”到RMB玩家的卷面上。
另一种改卷方法叫“蜂采蜜”。
找一个具备一定鉴赏能力的誊录生。
在誊抄考生试卷的时候,把金主惨不忍睹的试卷烧掉。
然后把优秀试卷上的精彩句子都抄过来。
重新拼凑出一篇高逼格的文章。
贿赂考官的“请托”行为,几乎让科举制度名存实亡。
请托大行,取士颇滥。
榜出,率皆权豪子弟。
本想筛选一批建设国家的有为青年,结果富二代们几乎垄断了科举……
霸道女总裁武则天上位以后,决定整治一下作弊的不正之风——
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
组织部这帮饭桶,选上来的都是不靠谱的败家富二代。
喜欢作弊是吧?
行,都把名字都给老娘遮住。
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就很难辨认出试卷的主人了。
但是——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种名为“通关节”的作弊手法应运而生……
关节,就是考生跟阅卷官员提前约定好的特殊记号。
这样一来,阅卷官员就可以通过暗号来辨认行贿考生的试卷。
从而达到作弊的目的。
这个特殊记号可以是明码标价的图形——
于诗下加一墨圈者银一百两,加一黄圈者金一百两。
也可以是一个限量版的词语。
比如——
宋真宗时期,翰林学士杨亿担任省试的主考官。
于是,一些亲戚朋友就跑去拜访杨亿。
希望能够得到一些“考前辅导”。
对于这些热情洋溢的旧相识,杨亿表现得很不耐烦——
一边说着“丕休哉”,一边往屋里走去。
有一些聪明的人听出了话外之音。
便在考试的时候,在试卷上强行植入了“丕休哉”三个字。
而这些人,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不过,并不是只有中饱私囊的贪官才会“通关节”。
同治的老师翁同龢也干过这种事儿。
当年,老翁非常欣赏张謇的才华,特别希望他能够考中进士。
结果,张謇这个人实在是不擅长考试。
每次考试成绩都惨不忍睹。
可把老翁急坏了。
于是,翁同龢把张謇找来。
想给这个一根筋的应试白痴进行一下“考前辅导”。
结果张謇把自己的同学刘可毅也带来了。
这就非常尴尬了。
翁同龢没办法把话说明白,只好暗示张謇——
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
然而,张謇并没有领会老翁的用意。
反而是刘可毅听出了门道。
后来,主考官翁同龢在一份试卷中看到了“统筹全局”四个字。
便把它定成了第一名。
结果放榜的时候翁同龢傻眼了——
排在第一的是刘可毅,而张謇又没考上……
无论是“请托”,还是“通关节”。
都是一种成本很高的作弊手段。
要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要么有靠谱的关系。
而既没有足够的钱,也没有门路的学渣,就只能选择低成本的作弊手段了。
比如“代笔”和“小抄”。
代笔,就是找个学霸当枪手。
分为“替名入试”和“就院假手”两种。
替名入试,就是直接让学霸去替考。
在科举制度还不完善的时候,替考是非常主流的作弊方法:
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
而“就院假手”操作起来相对复杂一些——
学霸和帮扶对象同时进入考场。
学霸答完试卷后,写上学渣的名字。
或者在考试过程中,给学渣助攻。
当时,最有名的学霸枪手就要数温庭筠了。
一般枪手替考,无非是想用赚点儿外快。
可温庭筠非常任性,替人考试从不收费。
完全是义务劳动。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科举——
考官早就听说了温庭筠屡次替考的光荣事迹。
便让他坐在帘前考试,重点监视。
对于这种防贼一样的区别对待,温庭筠非常不爽。
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了。
然而——
私占授者已八人。
还是帮助八个人完成了考试……
帮扶学渣的技术可谓是出神入化。
宋朝时期,为了防止替考的出现。
发明了最早的准考证——
浮票。
因为当时没有照相技术。
所以,只能把人的身高体重和外貌特征写出来。
比如——
丹凤眼、卧蚕眉、重枣脸……
从此以后,替考基本上算是绝迹了。
考生们只好采用更加简单粗暴的作弊手段,那就是——
打小抄。
古人的小抄可谓是五花八门。
有写在衣服上的。
在“中国科举文化展”上,曾有一件麻布坎肩(马甲)。
上面写了六十二篇八股文,共计四万多字。
比如《四书典仓》——
长约八九厘米,宽约五厘米。
上、下两册共计十一万余字,浓缩了“四书”的精华。
再比如《五经全注》——
只有火柴盒大小,却有三十万余字。
是光绪年间科举考场作弊的指定工具……
那么,古人又如何将小抄带入考场呢?
古代的科举考试,一般要考好几天。
所以,考生可以携带食物和一些生活用品。
于是,便有人将小抄塞到——
馒头里、掏空的蜡烛里、甚至是马桶的夹层中……
《古今谭概》中记载——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名考生用防水的油纸做成小抄。
卷成一个圆柱体,塞进了不可描述的部位。
但是没什么卵用——
还是没能逃过检察人员的搜查,被人拉着细线拽了出来……
具体细节请自行脑补。
腰斩的废除,也跟科举考试的作弊有关。
清朝时期,有个叫俞鸿图的监考官。
他的妻子私自收受贿赂,帮助学渣们作弊——
将考试的答案,偷偷贴在了俞鸿图的背上。
就这样,俞鸿图背着一份标准答案在考场上走来走去。
非常喜感。
事情败露后,俞鸿图被处以腰斩。
俞鸿图被“一刀两断”之后,用自己的血写了七个惨字。
雍正一看,确实挺惨。
便废除了“腰斩”这项极其残忍的刑罚……
今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天。
祝考生们都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能够去自己想去的城市,去自己心仪的大学。
然后……
换一个地方打王者荣耀。
小剧场
文章由本懵逼呕心沥血,精炼数日而成
若是看官读着有趣。
请赐一赞。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北京那家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fb/1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