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菊花附野菊花

发布时间:2018/7/25 18:10:20   点击数:

菊花(《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主产于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等地,因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药材又分亳菊、滁菊、贡菊(以上为安徽产),杭菊(浙江),怀菊(河南),川菊(四川)等。多为栽培。秋季霜降前花蕊散开70%时,于晴天露水干后采摘头状花序,除去枝叶及杂质,阴干或烘干或蒸后晒干。药材性状:气清香,味甘、微苦。以花朵完整、颜色新鲜,少梗叶者为佳。其炮制品名称有:炒菊花、菊花炭。

菊花,古今处方常用甘菊(《抱朴子》)之名。《本草经集注》曰:“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为别于野菊花,类似的名称尚有真菊(《抱朴子》)、家菊(《群芳谱》)、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等。然不如菊花、甘菊之名多用。

《神农本草经》将本品列于上品,谓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朴实地载录了本品重要主治病症及功效。在此基础上,《名医别录》又总结了“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胃肠,利五脉,调四肢”等功用。唐代《药性论》提出本品可“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日华子本草》还谓本品能“治四肢游风……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宋代《本草衍义》载其主治“头目风热”。金元时,《用药心法》补充治目疾有“去翳膜”之功。《本草衍义补遗》认为其可“补阴”。明代,《本草蒙筌》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称可“清头脑”,“养眼血”,“解(酒)醉”。《本草纲目》提出菊花“益金水二脏”。《本草经疏》言“可解毒”、“泄热”。《药品化义》则提出菊花黄白功用有别:“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清肺热须用黄甘菊。”清代,温病学派医家以菊花祛风热用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温病条辨》)。此用为后世强调。《本草正义》进一步完善了菊花功效,称菊花“能平肝火,息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故能治“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风上扰之眩晕”。现代对菊花的应用,多集中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平抑肝阳等方面。近年对“久服利血气”(《神农本草经》)或“利血脉”(《日华子本草》)有了重新认识与应用。

甘、苦,微寒。主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平抑肝阳。

一、风热表证

本品宣扬疏泄,能祛风热之邪,于风热表证,除邪而不伤正。《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谓其“不甚燥烈”,然“功亦甚缓”(《本草新编》)。故临床常与薄荷、荆芥、金银花、连翘等辛凉透散之品配伍,如《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陈氏辛凉方,即以本品与上述药物同用,治外感风热,发热恶风,流涕,无汗或微汗,口渴者。若外感风热而咳嗽者,菊花外疏风热,内清肺热,常与桑叶相须为用,如《温病条辨》桑菊饮。若风热咳嗽而津伤者,《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沙参银菊汤,以之与沙参、金银花、薄荷、杏仁等配伍。若外感风热而发热甚者,菊花除配解表药外,常再配以清热药,如《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银菊解毒汤,以之配薄荷、羌活、黄芩、板蓝根等,治流行性感冒,症见高热寒战,头痛较剧,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脉浮数

此外,也有以菊花同辛温解表药配伍治风寒表证者。如《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章氏肃肺解表方,以之与羌活、独活、半夏、橘红等同用,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而伴咳嗽者。

二、头目诸疾

菊花轻清上达,善“清头脑”(《本草蒙筌》)、“明目”(《日华子本草》)。又药性微寒,“为去风之要药”(《本草经疏》),故《本草衍义》言能治“头目风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言:“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的确,头目风热之疾,菊花颇为常用。

1.头晕头痛菊花既可上达头目疏风热而清头目,又能平抑肝阳,故无论风热上攻或肝阳上扰之头晕头痛皆常应用。单用本品,如《太平圣惠方》用菊花末入糯米酿酒服,治头风头旋。《简便单方》用本品配石膏JII芎为末茶调服,治风热头痛。《银海精微》菊花茶调散,以之与薄荷、白芷、川芎等同用,治风热上攻,头晕目眩,或偏正头痛。《医宗金鉴》芎芷石膏汤,在《简便单方》用菊花、石膏、川芎的基础上,加药性辛温而长于祛风止痛之白芷、羌活、藁本,治头痛眩晕较甚,日久不愈而热不重者。若头痛而偏寒者,菊花亦可配伍应用。如《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任氏加味乌星散,即以菊花入先煎的川乌、南星、细辛、地龙汤液中,稍煎即成,用药液冲服研为细末之冰片,治寒痰阻络、清阳不升的头痛。同书明志汤,以本品与石决明、远志、生牡蛎等配伍,治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心烦失眠等症。若痰热夹肝阳上扰,症见头晕头胀,胸闷,呕恶口苦,苔腻而形体肥胖者,同书钩菊温胆汤,即用菊花与钩藤、白蒺藜、半夏、陈皮等配伍。《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养血平肝汤,以本品配赭石、白芍、当归、生地黄等,治血虚肝旺之顽固性头痛。《中医精方荟萃》升降汤,以菊花同川芎、白芷、细辛、大黄同用,治血管神经性头痛证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者。

2.目疾菊花治疗目疾,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载其主“目欲脱,泪出”。《用药心法》称能“去翳膜,明目”。风邪最易上攻患目,菊花“为去风之要药”(《本草经疏》)。若风邪夹热,菊花微寒而疏散风热。若因虚而致目疾,菊花不仅明目而其性纯良,无伐正之虞,又能“养目血”(《珍珠囊》),“补阴”(《本草衍义补遗》)。故于虚实目疾,临床均极多用,诚为“目科要药”(《本草正义》)。如胞睑疾病,《银海精微》密蒙花散,以菊花配密蒙花、青葙子、黄柏等,治卷毛倒睫。同书当归散,以之与当归、川芎、赤芍等配伍,治眼睑瘀血。《中医外科临床手册》治麦粒肿方,以之配散风清热之桑叶、连翘、赤芍、大黄等,治麦粒肿(即睑腺炎);两眦疾病,《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济肝散,以之与白蒺藜、羌活、细辛研末,麦冬汤调下,治风邪所致眼泪常出。《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治脓漏方,以之与金银花、牡丹皮、栀子、黄芩等祛风清热解毒之品配伍,治急性泪囊炎;白睛疾病,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明目延龄丸,以菊花、霜桑叶为细末,炼蜜为丸服,治风火目赤眼痛轻症。《活幼心书》草龙胆散,以之与龙胆草、草决明、荆芥、防风等同用,治暴赤火眼,昼夜涩痛,作肿泪多。《医宗金鉴》大黄当归散,以之与大黄、当归、栀子、红花等为细末服,治肝热迫血,血灌瞳仁,目睛疼痛者。《原机启微》栀子胜奇散,以之与祛风清热之荆芥穗、羌活、栀子、黄專等同用,治胬肉攀睛。《中医精方荟萃》红眼I号眼药水,以本品与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夏枯草制成眼药水外用(点眼),治急性结膜炎有效;黑睛疾病,《银海精微》蝉花散,以之与蝉蜕、白蒺藜、防风、黄芩等配伍,治花翳白陷,凹入不平,羞明而不痛者。《眼科临证录》桑菊退翳散,以本品与桑叶、谷精草、蝉蜕、木贼等同用,治肝经风热上攻,黑睛星翳成为聚星障者;对瞳神疾病,因菊花长于明目,尤多与补益药配伍,治虚证视物昏花等症。如《普济方》甘菊花丸,以之与枸杞子、熟地、山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服,治肾虚眼目昏暗或见黑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菊睛丸,以之与枸杞子、肉苁蓉、巴戟天为丸服,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瞻视不明,常见黑花者。若因肝肾阴虚而两眼昏花,视物不明,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者,《医级》杞菊地黄丸,以菊花、枸杞子入于六味地黄丸中,可奏滋肾养肝明目之效。若气血虚弱,不能上营于目,致视物不清,眼目涩痛,《银海精微》八物汤,以本品与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大补气之品合用。

此外,菊花还可用治目痛目痒者。如《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本事菊花散,以之与白蒺藜、牛蒡子、防风、甘草为细末服,治风毒上冲之眼痛。《孙鲁川医案》治目赤奇痒方,以之与桑叶、升麻、赤芍、红花等同用,治目赤奇痒者。《银海精微》千里光散,还以本品与千里光、甘草共为细末,夜间临卧用茶清调下,治能近视不能远视者。《御药院方》芎劳丸,以之与川芎、荆芥、苍术等为丸服,亦治远视不明,常见黑花者。

三、疮疡及皮肤病

菊花对疮疡可散邪解毒,既可外用,又可内服。如《本草经疏》以菊花生捣外敷治疔疮。《外科十法》以菊花四两,甘草四钱煎服,治疔疮。《揣摩有得集》甘菊汤,在此基础上加金银花,增强解毒之力。《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七味治疔汤,又在甘菊汤的基础上加长于清热解毒疗疮的紫花地丁、蒲公英、重楼、夏枯草四味,其疗疮消肿作用更佳。

风热侵袭肌表,易致多种皮肤疾患。菊花可外疏风热,故较多用治皮肤病。如《千金要方》枳实丸,以之与枳实、麻黄、白蒺藜、白薇等配伍,治风热相搏,皮肤瘙痒,搔之出水,遍身搭瘇如麻豆,年年喜发者。《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胡麻散,以本品与胡麻子、薄荷、荆芥穗、防风等同用/治风热隐疹,皮肤作痒、日轻夜重,见风尤甚者。《中医精方荟萃》凉血消疮饮,以之配伍牡丹皮、生地、石膏、黄芩等,治寻常痤疮属肺经血热郁滞者。《医宗金鉴》消风玉容散,还以本品与绿豆、白芷、白附子、冰片、食盐共研细末收贮,每日洗面,治肺胃风热上升,面生风癣,初如搭瘇,或渐成细疮,时作痛痒者。现代,《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以此方(名玉容散)代肥皂洗面,外搽10分钟后洗去,治黄褐斑、痤疮、扁平疣等。

四、耳鼻疾患

菊花轻扬上达耳鼻,其“宣扬疏泄”(《本草正义》)之性于耳鼻二窍可散邪通窍。临床亦有用治耳鼻不利者。如鼻窍不利,《证治准绳》菊花散,以之与防风、细辛、桂心等为末,荆芥煎汤调下,治因风邪所致鼻塞多涕。《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祝氏过敏方,以本品配防风、苍耳子、辛夷、细辛等,治鼻孔内干燥作痒,遇风冷而痒作,喷嚏,流涕者。同书泄热宣肺汤,以之与苍耳子、白芷、黄芩等同用,治风热郁肺、鼻塞流黄涕者。《中医精方荟萃》桔葛苍耳煎,以之加入苍耳子散方中,治鼻渊有效。

对耳窍不利者,古今均有应用。如《世医得效方》清神散,以菊花与荆芥、羌活、石菖蒲、川芎等同用,治风气壅耳,常觉重听,头目不清者。《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清胆祛痰方,以菊花与栀子、川贝母、瓜蒌皮等同用,治痰火内阻之耳鸣。庞氏治鸣醒聋汤,以之配龙胆草、柴胡、石菖蒲等,治肝经郁热,上壅耳窍之耳鸣耳聋者。

此外,前人还认为本品可解酒醉,临床亦有应用。如《外台秘要》以“真菊花末,饮服方寸匕”,“治酒醉不醒”。又,《扶寿精方》以菊花与艾叶作护膝,久用,治膝风。

5~15g,入煎剂或丸散或泡茶饮。外用适量。

关于黄菊、白菊药用之别

菊花有黄菊、白菊之分,传统认为其功用实有差异。《药品化义》云:“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复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由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是以清肺热须黄甘菊。”《药性通考》亦认为:“菊花虽有黄白,其性相同,黄者取中州之气,能入脾经,清胃炎,其功比白者更有功也。”临床一般平肝明目多用白菊,疏散风热多用黄菊。现有相关研究表明,不同菊花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有所差异,也可能会影响药效,故临床应用时需适当考虑,并加强其药理效应之比较研究。

一、化学成分

菊花主要含挥发油:龙脑、乙酸龙脑酯、樟脑、菊花酮等;黄酮类:木犀草苷、刺槐苷等;有机酸类:绿原酸等。

二、药理作用

菊花水提物有一定的解热、镇静作用,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心肌缺血损伤,并能舒张血管、降低血压、降血脂;还有抗氧化、抗肿瘤作用。菊花水提物及部分三萜类成分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不同产地的菊花水提物、挥发油有抑制多种致病菌、流感病毒PR8和钩端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1)以菊花冠心片(每日量相当生药50g)口服,2个月1疗程,一般1~2个疗程,治疗例,对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86.5%,心电图总有效率45.3%[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78,(4):9]。

(2)以菊花煎剂浓缩液每天服用量相当于生药30~50g,二次分服,2个月为1疗程,治冠心病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43.3%;心电图总有效率为45.9%,其中显效18.8%。2/3患者于20天内心绞痛缓解或消失。对胸闷、气急、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等症状有明显效果,30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19例血压降低[医药研究资料(浙江医科大学),,(1):32]。

2.治疗高血压菊花、金银花各24~30g(以头晕为主者加桑叶12g,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高者加山楂12~24g)混匀,为一日量,分4次用沸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饮(不宜煎熬),治高血压46例,服药3~7天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开始减轻,血压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余病例服药10~30天后,症状亦有明显好转[新医药学杂志,,(2):32]。有人在此用药基础上,以葛根易金银花,亦泡之当茶饮治高血压,称有降低血压,缓解症状快,服用方便,利于坚持治疗等优点(中药新用.重庆:科学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3.治疗高脂血症以菊花、丹参、山楂各10g,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个月,治疗高脂血症60例。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痊愈为服药1个疗程后,甘油三酯降至正常,45例;显效为甘油三酯较服药前下降1.5~2mmol/L者,10例;有效为甘油三酯较服药前下降0.5~1mmol/L者,4例;仅1例因停药而无效[山东中医杂志,,12(1):57]。

4.治疗神经官能症菊花g川芎g,牡丹皮、白芷各g。当作枕头,供睡眠时枕用(每装药1次可连续使用半年),治神经官能症36例,症状明显好转者28例,减轻者6例,无效者2例。治疗高血压33例,除1例无效外,其余均收到不同程度的疗效[中医杂志,,(7):15]。

5.治疗聚星障用桑叶、菊花、板蓝根、金银花水煎浓缩成糖浆口服剂(名抗病毒灵糖浆)治例浅层点状角膜炎,9例病毒性角膜炎。结果例浅层点状角膜炎治愈91例,治愈率为83.5%;好转11例,占10.1%,以上病例在半年后随访,有1例复发,复发率0.9%。另外9例系病毒性角膜炎,其中7例治愈,2例好转[中西医结合眼科,,10(1):53]。

6.治天行赤眼取菊花15g、黄柏15g捣细,冷开水煎煮3次合并,取药液~ml,用消毒不带针头的注射器吸药液冲洗患眼或用吸管吸液滴眼,亦可用小酒杯倒入药液直接按罩在患眼上浸洗,1日5次。治天行赤眼例,一剂治愈93例,二剂治疗27例,有效率%[光明中医,3,18(1):55]。

附:野菊花(《本草正》)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野菊花收载于明代。《本草汇言》谓其:“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较为准确地记载了本品的主要功效和主治。其性苦、辛,微寒,主归肺、肝经。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临床常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咽喉肿痛,风火赤目等症,与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治风火赤眼常配伍金银花、密蒙花、夏枯草。本品还常用治热毒壅盛所致痈疽疔疖、丹毒、湿疮湿疹等症。既可内服,亦可外敷。如《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以本品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同用,水煎服,以药渣可捣烂敷患部。用法用量:9~15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北京现在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fb/1583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