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常玉和他的菊花图

发布时间:2021/1/20 10:03:18   点击数:

常玉

和他的菊花图

文/薛寒冰

///

美术史学者李安源在年12月17日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专题讲座《菊与丝——常玉的思乡曲》中,给我们讲解了从常玉画的菊花来看常玉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常玉画面中的中国因素、艺术审美与生活情趣。

在李安源看来,原本淡出我们艺术历史又被人们勾回的艺术家常玉,之所以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艺术高度,而是因为他的作品进入了我们的艺术市场。

常玉是我国20世纪早期的旅法画家。在与徐悲鸿等人一同赴法学习之后,他选择了待在法国。李安源认为,在法国人的文化习俗中,菊花作为对思念的象征、有对故人的纪念意义,这点与中国的文化习俗相接近,所以菊花对于常玉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李安源说,如果你在巴黎,碰巧你也喜欢菊花,不妨去巴黎的pantin公墓为他献上一束菊花,菊花作为思念的象征,不仅仅是巴黎人祭奠亡者的习俗,也是中国人的传统。菊花之于常玉有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意义,自年到去世,常玉锲而不舍地探索着这个极富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意象,作品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类型。

常玉画笔下的作品,其所描述的题材很多:人物、动物、旷野中的小巷、奔跑的狮子、金鱼、荷花……但是他有一个题材是乐此不疲一直描绘的——这就是菊花。据李安源统计,菊花在常玉所有题材的作品中占有80%的分量。李安源认为,常玉的油画花卉与西方绘画作品中所描述的花卉不同,常玉喜欢表现的题材都是与中国传统文人所喜欢表达的题材相同,在这些题材当中,菊花是他更为喜欢的。

李安源讲座课件中的《盆菊与蝶》图

李安源以常玉的油画《盆菊与蝶》为这次讲座的核心展开。李安源向我们介绍了他与这幅画之间的故事:他说他曾三次去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因为台北历史博物馆是收藏常玉画作最多的展馆,在那里他看到了常玉的这幅尺寸近两米的《盆菊与蝶》,这令他十分惊讶,因为平时在书本中看到常玉画作的图片,不会认为常玉的作品有多大。而常玉的这幅《盆菊与蝶》画面中的构图很像中国的传统屏风,这种屏风类型早于两宋时期的屏风。李安源认为这幅画与我们平时所常见的静物花卉不同的是,常玉在这盆花的附近画了一些围绕在其左右的昆虫,这不亚于春天的灿烂,也显示出了这幅画中的勃勃活力。

李安源说他在看到常玉的这幅《盆菊与蝶》后,第二天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看董其昌的展览,因为董其昌也是他研究的方向,看完展览之后去展馆的书店看画册,结果翻到了一张缂丝图——《传宋绣盆菊帘》,这张缂丝图让他立刻联想到前一天所看到的常玉的这幅《盆菊与蝶》,这便是引发他聚焦“菊与丝”的诱因。

年赴台湾观展回到南京之后的李安源仍迟迟未动笔,直到年,李安源在他所任教的南京艺术学院的图书馆,偶然间看到了一篇关于之前在台北所见的缂丝图的论文,其中提到这幅《传宋绣盆菊帘》并非是宋代,而是明代万历年间……

《盆菊与蝶》和缂丝图的对比

李安源说,他在把常玉所有的图放在一起的时候,他发现常玉接近二十年所画的菊花图都受到了这幅缂丝图的影响。

李安源将常玉的菊花图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常玉年所画的《绿叶菊盆》为代表。在这一年中,常玉创作了多张这个图式的作品,其中包含了民间艺术思维,因为民间艺术思维中包含画面居中与对称,而文人所画画面中居中是不常见的,而当我们把这幅画与《传宋绣盆菊帘》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常玉几乎是照搬。李安源分析说,作于年的《绿叶盆菊》,画中花枝构图分布与塑造与《传宋盆菊绣帘》如出一辙,只是将油画技法与刺绣工艺进行转化,画中菊枝的线条与菊叶的用笔是中国画的写意笔法。

与毕加索的艺术生命中许多个时期类似,李安源说,常玉早年是粉色时期,晚年是黑色时期。常玉是在用一种朴素审美来表达画面的,这种朴素在西方油画中很难见到的,有一个类似朴素审美的人是莫兰迪。而对于常玉画面中经过设计的布局,这种设计不是他会设计,而是几十年前缂丝图中的设计,常玉需要这种形式来抒发他画面中的表达。

李安源解说深受缂丝图影响的常玉的作品

李安源对于常玉菊花图的第二个时期,则是夹在粉色时期与黑色时期之间的这一中间时期。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常玉作品的颜色就加重了,我们称之为黑色时期也就是他的菊花图的第三个时期,而在这个中间时期,黑色他就敢这么用了。李安源向我们展示分析了常玉的《盆栽粉菊》《黄色花篮》等作品,李安源说:尽管常玉作品中菊花容器花样百出,有花瓶、花盆、花盒、花篮等,《传宋盆菊绣帘》图式总是如影随形地随着他的画面,如《黑底花篮》《黑底双枝菊花篮》《黄色花篮》,图中花束呈宝塔式构图,平行对称的装饰风格实源于《传宋盆菊绣帘》。

李安源还讲述了《盆菊与蝶》这幅作品的由来。他说在创作这幅红底黄花的《盆菊与蝶》之前,常玉就创作了这幅李安源从网络中搜到的黑白图,这应该是《盆菊与蝶》的初稿,其完成度因为是黑白的网图所以无从考究,这幅图中的花盆前有一只趴着的猫,会让人想到古代文人画中的猫蝶图,猫蝶图我们可以从齐白石的画作中,以及杨柳青年画中找到许多踪迹。常玉试图把自己的画作拉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而在他所身处的巴黎这个时尚城市中,这是艰难的,李安源认为这幅“黑白稿”常玉并不满意,于是又有了第二张,第二张是红底白花,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后,得到最终的第三张《盆菊与蝶》。李安源认为这一幅《盆菊与蝶》应该是常玉比较满意的,因为常玉在巴黎的生活是穷困潦倒的,而当时台北有位先生请常玉去台北的学校教书,并让其选择三十多张自己比较满意的画作送往台北举办展览,其中常玉所选的画作里面就有这幅《盆菊与蝶》,但后来因为护照等各种问题,以至于常玉无法赴台湾,而后他因瓦斯中毒过世,他的那三十多张在台湾所展出的画作也就这样留在了台湾,后来几经转手,保存到了台北的历史博物馆,也就有了后续的故事。

《盆菊与蝶》从“1”到“3”的变化

常玉画面中红与黄的用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亲切,这也是他惯常喜欢用的两种颜色,在他的画面中有着民间刺绣的常用符号,一种是图式借鉴,像《传宋盆菊绣帘》为原型的菊花题材创作谱系,另一种是点缀画面,将刺绣图案作为背景点缀,在常玉的人体与静物画面中,绣布是最为常见的背景,这种刺绣图式在马蒂斯的画面中也能看到。李安源说他曾经写过一篇《布之梦》,是关于马蒂斯的,马蒂斯从小生活在刺绣的氛围中,而常玉也是如此——常玉的故乡南充自古以来便以丝绸业而闻名。

对于常玉为什么画菊花,李安源说,常玉画菊花还与其好友诗人梁宗岱有关。在年,梁宗岱把陶渊明的诗歌翻译成法文寄到法国,得到了罗曼·罗兰和瓦雷里的高度赞美,于是陶诗变成了归隐、高洁的象征,菊花也成为了陶渊明的符号。法国出版社后来要出版陶渊明诗歌集,梁宗岱邀请常玉为法文本陶诗集画插图4张。年的这段创作经历,让常玉有机会对陶诗进行深度理解,并开始了他以《传宋绣盆菊帘》为原型的菊花题材探索。由此可以认为,正是陶渊明诗的朴素风格与澄明境界,启发了常玉探索简约画风的审美追求。三十年代后期,随着常玉家境的衰落,以及越来越孤立于巴黎艺术圈的境遇,陶诗闲适、澹泊、超然的生命态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的精神依靠。

马蒂斯与常玉画面中的刺绣图式

“秋菊诗人赏,文人对酒杯。可怜此间菊,只供亡人坟。”这首诗是常玉一生中唯一一首自作诗,也是这场以常玉和他的菊花图为主题的讲座的尾声。

常玉《盆菊与蝶》

延伸阅读

天赋异禀的她们

在历史与废墟上建构未来

表现与现实

莫兰迪:隐蔽的召唤

褪色的美术黄金时代

没有跟上时代潮流的画家

动荡年代里的艺术家

…………

关于作者

薛寒冰

希望能得到你的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fb/1949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