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令人尴尬的古风音乐在所谓的音乐“鄙视链”中,古风音乐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虽然在早年也有像《倾尽天下》(河图)、《琴师》(音频怪物)这样的盛世,但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它都处于被黑的状态。知乎上“为什么古风音乐总是被喷?”下有一千多个回答,其中大多数是对歌词的诟病。辞藻堆砌、无病呻吟、乱用典故、搭配不当、空洞无物等都是常见的对古风歌词的批评。就拿花粥的《盗将行》来说,“你的笑像一条恶犬”大概可以成为中国流行歌词里最让人懵逼的比喻。初稿的歌词甚至更诡异——“你的笑像一条疯狗叼走了我的弓”。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邵晓舟直接说《盗将行》的歌词“狗屁不通”。虽然古风圈根本不承认身为民谣歌手的花粥写的是古风歌,但这种不明所以的歌词也一直是古风音乐的通病。言必称江山如画,风流天下;长安繁华,江湖游侠;泪如雨下,青丝白发;少年飒沓,刹那芳华……凑起来也挺像那么回事儿,但细细一品就让中文母语者陷入自我怀疑。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它想说什么。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题曲《凉凉》。凉凉天意潋滟一身花色“潋滟”指的是水波流动,天意怎么能潋滟花色?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化作春泥呵护着我“凉凉夜色”,“思念成河”,“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几个词之间完全没有逻辑。凉凉的夜色,怎么能为你思念成河?还化作春泥?你让龚自珍怎么想?还有《风花雪月》。天下为公我为母,山河洞房天星烛孙中山的棺材都要压不住了。虽然堆砌了许多跟古风有关的意象,但却言之无物,仿佛只要包装一下就能因为文化韵味而遮蔽了其空洞的内核。想想《青花瓷》。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三个“惹”字连环妙用,前面是写细雨蒙蒙中,动景与静景的结合,后面话锋一转,在良辰美景里遇到了你。但现在的古风不少却是《离人愁》里的驴唇不对马嘴。今两股痒痒,今人比枯叶瘦花黄没人知道大腿为什么要痒,也没人知道大腿痒与瘦花变黄有什么关系。没有“人味”,没有“自我”,只是为古而古。-02-被嘲的只有歌词?古风音乐被人diss的点往往有三个:一是歌词堆砌辞藻,却无基本的逻辑和意义;二是作曲套路化严重,或者干脆直接拿别人的曲来填词;三是制作成本低廉,音质、音色粗糙。霍尊在《国风美少年》里说的很直接:“大多数古风圈的歌,和弦走式都是既定的或者,来来回回就这一种和声套路,局限于这一个框架。”古风音乐也是如此,它们最喜欢用开头,《美人吟》、《女儿情》、《上海滩》、《笑红尘》……都是这样。可是20多年后的古风音乐还在使用这个旋律,而且作曲方法大都是简单模进、重复等简单的手法,听十首和听一首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倒也不是说这些和弦套路不好,只是它们非常考验作曲者的功底。《烟花易冷》用的也是,但是它却在曲子里用了大量的7,并且把错了半拍,这就让听惯了的套路有了新鲜感。其实,周杰伦在早年非常喜欢用这些和弦公式,但是他就可以用写出《龙卷风》、《菊花台》两首完全不一样的歌。这也可以理解。作曲是需要专业知识的,而古风音乐很多都是“有爱同人的自娱自乐”,作词人荀夜羽刚加入“墨明棋妙”社团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懂乐理。古风作词人“邪叫教主”就说过:“不管是《九九八十一》还是《权御天下》,都是先出一个模仿J-Rock(日系摇滚)或J-Pop(日系流行)的旋律风格加上简单编曲基底,然后再定题材,加民乐和管弦。”而且它的亚文化的起源也让它很难拥有“古典风韵”。古风音乐起源于国内网络社区,虽然本意是塑造文化认同,但其实是青少年寻求认同的方式,描绘的是他们在本土视角下的前现代想象。在古风参与者的想象中,自己模仿的是古典“雅文化”,所以即使古风歌曲的大量题材和意象都来源于传统市民文学,它也不会去运用更贴近传统音乐却带有民俗感的民歌音乐语言。还有一个就是编配问题。midi程度太高,会使得整体的音色、质感塑料味偏重,即使词曲再好也会打折扣。比如只有影子的《烟影如画》。单看词、曲、唱,其实都还可以,但是编曲的塑料感很重,音色比较落后,混音也有刺感。除了曲之外,侵权也是被嘲的很大原因。前两年非常火的《我的一个道姑朋友》,原曲是日本歌手田井中彩智为去世的爷爷写的《一番星》。在未拿到原作授权,且在原作者声明禁止二次创作或者商用的情况下,古风音乐团体“三个糙汉一个软妹组”就重新填词制作了这首歌。阿兰的作品更是古风翻唱重灾区,上百首歌被填词翻唱,涉事的不乏东篱、伦桑、HITA这些在古风圈内很有名气的歌手。图源超白大叔先填词翻唱,等火了再买版权,网友甚至以“古风婊”这种刺耳的词语形容他们。明明主打的是“古典风韵”,但却很少给人古典感受。-03-古风还有未来吗?这几年,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各种文化推广向的古风音乐层出不穷。资本也开始看好“古风音乐”这个标签,大力推举自带流量的古风歌手,投资各种综艺节目和古风音乐项目;许多新兴音乐人和团队也开始创作带有古风元素的歌曲,在短视频平台爆红。但这其实让本就“先天不足”的古风音乐更加复杂。古风虽然是从业余性质的同人文化发展来的,但一直在模仿唱片工业的制作流程和分工结构。当古风歌曲的生产成为文化工业的一部分时,创作者为了迎合消费者,提升古风歌曲作为商品的价值,会刻意强调剧情文案,加入大量念白进行仿古,更“容易接受”的部分被强调,其他部分则被忽略,反而成为一种新奇的风格。而且风口吸引的永远是追逐风口的人,这让“为爱发电”变得更加困难。不够知名的独立创作者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新兴歌手为了迅速变现,疯狂蹭所有热门标签,恨不得直接出一首“trap+古风+戏腔+社会摇”的作品。前几年的爆款《红昭愿》、《芒种》就掀起了一场定义大讨论,圈内人将这些歌统称为“伪古风”,以划清界限。但纠结这种定义根本就没有必要,因为古风的概念本来就很模糊。从诞生起,古风音乐就是异质性、多元性的文化产物,你既可以从音乐的节奏织体中找到RAP、RB、EDM,也可以从歌词中读到古体诗词、方言和戏腔。所以,以“歌手/创作者是谁”来区分古风音乐,对于广大听众来说并不可行。凭什么EDIQ创作的就是“古风”?周杰伦创作的就是“中国风”?圈外歌手创作的就是“伪古风”?这没说服力。JohnWilliamWaterhouse与其纠结定义,不如想办法如何提高歌曲的质量和原创性。部分古风音乐爱好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虚拟歌姬。虚拟歌姬源于日本,主要靠技术调校,对创作者来说,音乐制作可以更加灵活,而虚拟歌手音乐圈(VOCALOID)重作曲和编曲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古风圈专业曲作较少的短板。初音未来“邪叫教主”和曲作搭档“海鲜面”就通过虚拟歌姬,制作出了B站拜年祭神曲《九九八十一》和《万神纪》。而在词作方面,他们也下了苦功夫。“邪叫教主”在创作《九九八十一》之前,又重新粗读了原版《西游记》,同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雨霁天青”首次填词时,正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她的填词作品还曾被初中语文老师制作成歌词赏析选修课,成为了学校的精品课程。但是由于之前的刻板印象,不少网友仍然吐槽他们“三句朱砂五句描眉”。也许,作为听众的我们也许应当给予更多的包容,不要因为部分劣作,而否定古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董静姝.当代中国“古风音乐”的文化意义、困境和出路[J].音乐传播,(01):29-34.[2]柳犁.有关国内古风音乐研究现状的述评(—)[J].艺术教育,(01):41-44.[3]孙炜博.文化批判视野下的网络古风音乐探析[J].文艺争鸣,(08):-.[4]朱逸非,孟庆丰,徐安诺.古风非古——古风歌曲的音乐分析与文化研究[J].当代音乐,(01):99-.「小印安利TIME」-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lixiangguod.com/jhfb/2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