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功效 >> 青未了糖城群芳谱三秋风吹起的时候,就
糖城群芳谱(三)
姜宝兵
秋风吹起的时候,就是菊花的天下。汉槐公园的菊花盛开了!你看那菊花生机勃勃,朵朵绚丽璀璨,红菊,红的热情奔放;白菊,白的纯洁神圣;黄菊,黄的温和光明……即使菊花混色,也是白中带紫,黄中透红,她笑傲霜天,高洁无畏的品质,让人领略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执着风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当许多花草或昙花一现,或色损香消的时候,菊花则含苞吐蕊,菲然独秀,给浓浓的深秋装点出迷人的色彩。
古来文人好菊,首推陶渊明。陶渊明去官归隐二十年,以菊为伴,种菊写菊,恐怕种菊就是由他而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千古所传咏,民间奉他为九月花神。从此,菊花成了中国文人孤标傲世的精神象征。“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菊花迎霜独立,被文人比喻为高洁的品质。东坡也有“菊残犹有傲霜枝”之赞,元稹有“此花开尽更无花”之叹,韩琦有“且看黄花晚节香”之志。菊花遇到文人,便有了君子之德,隐士之风,志士之节。
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的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所以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被诗人所偏爱。古人犹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高洁情操坚贞不屈。
在这萧瑟的秋天,还有一种花迎着秋风盛开,那就是芦花。深秋的傍晚,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到大禹公园的苇塘边走一走转一转。此时的苇塘里一蓬蓬一簇簇一片片洁白的芦花,风吹花动,此起彼伏,纷飞如雪。它摇曳着袅娜的身姿,显得那样的清雅飘逸,婀娜多姿。唐代诗人元稹有诗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世人的眼中,芦花实在算不上花。它似花非花,似絮非絮,它没有艳丽的花瓣,似白又灰的颜色可谓其貌不扬,是不可能与菊花牡丹相比的。
在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里,那一层层,一丛丛,一簇簇的芦花,不知历经了多少年的流光,经历了多少次的生生灭灭,漂浮、沉积,终于,修炼成这一滩滩的芦苇,挺立着高出水面,有的一米多,有的甚至二米多高,静立在河岸的湿地里,无数芦花的精灵,零落成泥,堆积成这芦苇根下的黑土,滋养了一季又一季的芦色青青。
在这个季节,芦苇丛中会有一朵朵芦花竞相绽放,一朵朵毛绒绒、白花花的,让人一看就会由衷的感到柔和、温暖,一朵、两朵、几十朵、上百朵、上千上万、数不清的多少朵……直到连接成漫天的雪野,秋风一吹,你又会感到漫天的雪花在飞,而你头上却分明有蓝天,有白云。
芦苇丛向来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它与繁华无关。而与落寞与荒凉形影相吊,它栖身于荒原,却无意于喧嚣。我们都是一株株芦苇,却都向往于闹市,挣扎于名利,芦花在郊野中飞扬,我们却聚集在城市。芦花生长在荒野上,屈身于泥淖中。它等待的不是欣赏,而是解读。你看懂了芦花,就理解了荒凉,从而更认识了繁华……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
博客剑梅楼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gx/2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