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功效 >> 菊花的起源发展简史栽培历史
一、菊花的起源
菊花在世界花卉栽培与应用中之地位极为重要,经过陈俊愉、戴思兰、赵会恩等专家开展了长达30多年的菊花起源科学试验和分支分类学分析,应用RAPD和ITS等技术对杂交亲本及杂种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研究得出:
①、原始菊花是在晋代通过中国原产几种野生菊种之间的天然杂交,再经过人工长期选育而成,主要亲本为毛华菊和野菊,随后紫花野菊及其他野生菊属植物又参与了进一步的天然杂交授粉,形成了多之起源的栽培杂种复合体。
②、通过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推出小菊类品种的种源组成中,野菊D.indicum种植起主导作用,大中菊类品种菊花中,以毛华菊D.restitum种质为主。
③、菊属内种间杂交一般极易成功,天然分布区混同或搭界之菊属植物,常在自然界即出现若干种间杂种,长期的多组合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为毛华菊、野菊系栽培菊花之基本种源组成,而紫花野菊及其他野菊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了杂交,提供了人工合成并再现原始菊花的实证。
④、通过分支分类学分析,揭示出毛华菊、栽培菊均为菊属植物中进化程度很高的种,一些人工种间杂种(合成菊)也进入了栽培类群的水平,通过随即引物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对不同分类群进行聚类分析,所获亲缘关系与形态学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⑤、综合多方面研究成果,结合对菊花栽培历史的追溯,一致认为菊花主要由在我国安徽、湖北、河南等地长期人工选择天然种间杂种中的一些特殊变异类型而来。6倍体的毛华菊和4倍体的野菊系原始菊花的基本杂交亲本,而6倍体的紫花野菊及其他野生菊属植物(甘菊、菊花脑)随后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起源过程。
二、菊花的发展简史
菊花是中华民族传统名花,起源于文明古老的华夏,自有文字记载已历三千年余年,最早见于《周礼》一书“鸿雁来宾,爵(雀)入大水变蛤鞠(菊)有黄华”。周代说文解字古籍《埤雅》解释:“菊本作鞠,从鞠穷也,花事至此而穷尽也”菊花至秦汉时代,已开始作饮食药用,据古书所载,秦代都城咸阳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菊花交易市场,汉代《神农本草经》论述了“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药用功能,制菊花酒作为饮用已成民俗。
菊花栽培始于晋代,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为证。距今约年前的唐代(公元-年)菊花被作为重要观赏花卉种植到宫廷,宾馆,庭院,并发展相当迅速。唐太宗有“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李白有“时过菊潭上,摘此黄金花”的名句;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的佳句。咏出菊花在唐代色彩日渐丰富,观赏价值日益提高。
自陶渊明开始到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菊花专著——刘蒙《菊谱》问世,是我国菊花栽培发展时期。宋代始兴起专供观赏栽培的艺菊,菊花已由田园栽培,自然观赏过渡到盆栽造型鉴赏。立菊、塔菊、悬崖菊、嫁接菊等丰富菊花栽培内容,同时从菊花的繁殖、育苗、整形、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的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经验。宋代自宫廷开始,渐至民间,每年有“赛菊会”等大规模的观赏活动,苏东坡在《万菊轩》诗中所描述的“一轩高为黄花设,富拟人间万石君”可见证当时赏菊场面规模的宏大和环境的豪华优美。
公园年,宋徽宗崇宁甲申,刘蒙的《菊谱》问世,菊谱记品种35个,花色分黄、白、紫、红等,花型有小托桂、平瓣、小菊、球型、蜂窝小菊、卷散、荷花、莲座、龙爪等型。花期有秋菊、夏菊,并出现若干香菊品种,该书最突出的贡献是强调精心栽培能促进向栽培性状(大花、重瓣)产生变异。通过培育。选择、天然杂交三者相互激发,使菊花育种事业迅速发展,此后还相继出现了许多部菊谱,菊花志等艺菊专著。其中公园年史铸的《百菊集谱》汇集了各家专著,加上他自撰的新谱和许多书上刊载的有关菊花的故事,当时认为是集菊谱之大成者。所载菊花已达个,书中“绿芙蓉菊”的描述,说明至今被世人认为珍品的绿菊和墨菊早在宋代即以培育成功。
自年起至年所经历的年间是我国艺菊的兴盛时期,元代菊花文献不多,杨维桢《黄华传》记载据菊花品菊花品种仍有增长。
明代菊花栽培和品种水平又有很大进展,栽培技艺日益提高,品种日趋繁盛,如黄省曾《菊谱》记菊品,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记品,按花色分为黄、白、紫、粉红、异品等,蔚为大观。
清代菊花以北京为中心进入腾飞阶段,各地纷纷向京都奉献名菊,一时间北京出现了多个艳传的品种,如黄鹤楼、南朝粉黛、黄夔龙等一直流传至今,留有的清代艺菊专著有20余部,如陈淏子《花镜》记菊种,阎廷楷《海天秋色谱》记菊种等。值得一提的是邹一桂《洋菊谱》记内廷洋菊36品,是中华菊花唐代传日后可能渗入日本野菊种质后的品种回流。清代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菊花的风姿倩影屡见不鲜。
民国时代战乱频繁,专著不多,黄艺锡《菊鉴》,缪甫云《由里山人菊谱》记菊种,南京金陵大学园艺试验场保存的菊花良种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建国后是艺菊事业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和规模生产化发展的时期。南京农大主持的“中国菊花品种资源调查整理研究”清理出多个菊花品种,南农大、北农大等育成了切花菊、夏菊、冬菊新品种。北林大、北京园林局等育成了地被菊,北京小菊等露地品种,以及在品种分类和菊花起源上的成果等,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并有其广阔的前景。
三、开封菊花栽培历史
开封地处中原,气候和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宜菊花生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菊花种植,唐代随着开封的复兴,菊花已被广泛种植和观赏,唐代著名词人刘禹锡“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诗句,就是最为形象的记载。梁园就是今天开封的禹王台公园。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菊花的种植和观赏进入鼎盛时期,无论是栽培品种的数量还是栽培技艺,都有很大的突破。北宋开封在菊花的培育方面相当精细,菊花品种愈来愈多,刘蒙《菊谱》35个品种中,开封就有26种,其中有两种名贵菊花“御爰”、“龙脑”。
明清时期,开封的养菊之风仍很兴盛,明代著名诗人李梦阳,清代乾隆皇帝等名人,都来开封观赏过菊花。在今日的禹王台公园保存的乾隆御碑上,还可以看到“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清代何鼎所著的《菊志》是当时重要的菊谱之一,书中记录了他在开封近郊买园种菊的情况,从其所种的菊花中选取优良品种进行记录,达余种。
经过千百年来的栽培,特别是近数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开封菊花品种已达多个,菊花栽培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菊花文化丰富多彩。年5月菊花被定为开封市市花,以后每年举办菊花花会,为菊花的发展和菊花文化的提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