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品种 >> 菊花的雅称及其文化含义第二节
菊花的雅称及其文化含义(第二节)
菊花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色泽,也在于它的实用价值,更在于菊花不随众俗,独立寒秋的品德和恬淡自居的节操。正如三国魏人钟会《菊花赋》所赞颂的:“……夫菊有五美焉:黄华高悬,凖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二、九华、节华、寒英、冷香、傲霜、霜下杰、贞花、花中君子——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
菊花开在农历九月,自然又名为“九华”。陶渊明《〈九日闲居〉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菊花开在百花之后、霜降之时,古人利用菊花这一特性来记节令,如“霜打菊花开”。所以,菊花又叫“节华”。《礼记·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人们也因这一季节给人以寒冷的感受来指代菊花,如唐代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烟寒细叶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黄”。宋代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寒英”“冷香”都是指菊花。也正因菊花在深秋“华事至此而穷尽”时节迎寒霜而绽放,具有了有别于其他花卉的特质与魅力。
凌寒不凋的“气节”。菊花耐寒,大多数花朵枯败后不落枝飘零,成为忠贞节操的象征。所以,菊花也叫“贞花”。最早与菊花结缘的是屈原,他在遭谗言被放逐后,写《楚辞》以寄托理想,“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洁身自好、不随流俗、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兰菊”从此就成为崇高气节的象征。后来这种崇高的气节,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演变为可贵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宋代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风。”朱淑贞《菊花》云:“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他们都是通过赞美菊花宁肯怀着芳香枯死枝头,决不让风吹落的忠贞形象,抒发自己不忘亡国之恨,决不屈膝的民族气节。
义让群芳的“品德”。钟会《菊花赋》:“早植晚登,君子德也”,是说菊花与其他花卉一起种植,可却开在百花凋零之后,甘受寂寞,不与百花争艳,有君子之德。古代君子是指道德情操高尚之人。将菊誉为“花中君子”,固然与上文我们谈到的菊“傲风霜,耐岁寒,天赐之节操”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菊花和古代君子一样道德高尚,义让群芳。清代黄山寿:“不是花中偏爱菊,迟开都为让群芳”。明代贾如鲁在《爱菊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述:“红粉笑风,桃李茂于春矣,菊不与之争艳;朱锦映日,葵榴畅于夏矣,菊不与之而竟芳。惟恬淡以自居,镇静以俟时而已矣……是知有可爱之德,而后有可爱之容。人之爱菊,非以其可爱之容,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而爱之以心。”
可见,菊花之美不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愉悦,而是它所象征的人格魅力,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与升华。因为这种人格明显带有儒家的思想烙印,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