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特征 >> 菊花栽培技术,种植时需要注意的事情,一起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头状花序入药。花序主要含有挥发油、菊苷腺嘌呤、胆碱、水苏碱微量元素等成分。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症。为大宗常用中药品种,为我国重要的出口中药材,远销港澳台地区。
1.繁殖方法
菊花有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两种。
2.选地、整地
前作采收后,土壤要深耕1次,深度20~25cm,结合耕翻,施入基肥,每亩~kg圈肥或堆肥。有条件的地区,栽培前再锄1遍,破碎土块,整平耙细。南方作高畦,北方作平畦,畦宽1.2~1.5m,畦间距约30cm,沟深20cm。
3.播种移栽
(1)分株繁殖;11月收摘菊花后,将菊花茎齐地割除,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植株,将其根全部挖出,重新栽植在一块肥沃的地块上,施一层土杂肥,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开粪土,浇水,4~5月菊花幼苗长至15cm高时,将全株挖出,分成数株,立即栽植于大田,栽时行株距各为40cm,挖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盖土压实,浇定根水,一般一亩老苗可栽苗15亩左右。
(2)扦插繁殖4~5月或6~8月,选择粗壮、无病害的新枝作插条,取其中段,剪成10~15cm的小段,用植物激素处理插条,然后插入苗床,行距20~25cm,株距6~7cm,压实浇水,约20天左右即可发根,每隔一个月后追施一次人畜粪水,苗高20cm时可出圃移栽。分株苗于4~5月、扦插于5~6月移栽。选阴天或雨.后或晴天的傍晚进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各40cm挖穴,穴深6cm,然后,带土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压紧,浇定根水。每亩栽株左右。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菊花是浅根性植物,中耕不宜过深。一般中耕2~3次:第1次在移栽后10天左右;第2次在7月下旬;第3次在9月上旬。此外每次大雨后,为防止土壤板结,可适当进行1次浅中耕。
(2)适时打顶菊花打顶是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可抑制植株徒长,使主茎粗壮,减少倒伏,增加分枝,提高花产量。生长期间共打顶3次,应选晴天进行。第1次在菊苗移栽前一星期,苗高25cm左右,打去7~10cm;第2次于6月上、中旬,植株抽出3~4个30cm左右长的新枝时,打去分枝顶梢;第3次在7月上旬。
(3)灌水扦插或移栽时,应灌水以保证幼苗成活,蕾期干旱应注意浇水,在雨季应及时排水,以防积水烂根。
(4)追肥菊花根系发达,需肥量大,产区一般追肥三次。移栽时,每亩施人畜粪水~kg加水4倍;第二次打顶时,施人畜粪水kg左右或硫酸铵10kg,结合培土;第三次追肥在花蕾形成时,每亩用人畜粪水~kg,或硫酸铵10kg,促使花蕾增大,提高产量和品质。
5.病虫害防治
(1)病害
①菊花叶枯病危害叶片,叶片出现紫褐色病斑,中心灰白色,严重时叶片枯死。一般于4月中、下旬发生,直到采收期。防治方法:在前茬采收后,割去地上部分,清理田块,集中烧毁;生长期防止疯长,保持良好的通风;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水涝;发病初期,及时除去病叶,用1:1:波尔多液喷雾每7天1次,连续3次。
②菊花萎黄病6、7月上旬至11月发病,尤以开花前后发病最重。主要症状是植株矮小,老叶褪色,叶片小、薄。防治方法:发现病株立即拔去,并用石灰水浇穴。
③根腐病危害根、叶。主要症状是根腐烂,叶片变为黄绿色或紫红色,严重时全株枯死。防治方法:播种或移栽前,用1kg70%五氯硝基苯进行土壤消毒,或用1:1:波尔多液蘸根后移栽;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石灰水浇穴。
④菊花霜霉病危害叶片。主要症状是叶面出现-层灰白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防治方法:用40%霜疫灵~倍液浸根10分钟后移栽;病株可用40%霜疫灵~倍液喷雾,每10天1次,连续3次。
(2)虫害
①菊天牛。危害茎秆,主要症状是茎秆在分枝处断裂,严重时不能开花或整株枯死。防治方法:人工捕杀或喷洒40%乐果乳油倍液、2.5%敌杀死10m/L液,并结合打顶除去病株。
②菊蚜虫f危害叶片,主要症状是叶片发黄、皱缩、枯萎。防治方法:用40%乐果乳油倍液喷雾,每周1次,连续2~3次。
6、采收加工
由于产地及品种不同,花期不同,因此应分期采收,一般于霜降至立冬采收。在花瓣平直、花心散开2/3、花色洁白时为采收时期。采收菊花要选择晴天,不采露水花,以防腐烂。菊花采收后要及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豪菊、滁菊、贡菊、杭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