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沟老澡堂“又新池”旧址
沙沟老澡堂
都说“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扬、泰二州和兴化城里人的生活写照,其实世世代代的老沙沟人一直是这么生活着的。旧时的沙沟作为一个里下河商业集散地,商贾云集,各业兴旺,每天小镇的四周河边停靠大量的商船、粮船、草船、渔船……,外来人员增加了小镇的人气,大街小巷内人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旧时没有娱乐休闲场所,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晚上唯一的享受便是去澡堂泡上一把热水澡。
历史上沙沟有过五座澡堂子,位于镇西堂子巷有所历史较早的澡堂子,据说因特殊原因,没开张几天就关门了。余下的四座澡堂分别是,“白石泉”、“小蓬池”、“天一池”和“又新池”。
白石泉”位于镇东三元宫的南边,正对前街。白石泉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代以上。据老人回忆:白石泉属大众澡堂,主要面向劳苦大众阶层,诸如草农,脚班抬夫、挑水工、打铁工人、渔民等等。他们穿着破烂,白天出汗多,晚上洗个澡,一来净一下身子,二来松一下筋骨。有关白石泉对联的传说,几百年来一直在坊间流传。据说:澡堂老板出的“白石泉中洗白水”上联,至今无人能工正地对出下联,称为悬联。
小蓬池”和“白石泉”同在前街一条线上,白石泉在东,小蓬池在西。小蓬池座北朝南,前门是门堂,后门是老虎灶,直通后大街,与赵大房大门斜对过。沙沟民间著名小市民幽默人物王五瘌子的茶馆就在小蓬池斜对面。坊间传说,有一次他戏弄上街卖鸭蛋的村妇,声称要买下村妇的一篮子蛋,要其将蛋一个个摊在澡堂门堂的柜台上过数,村妇怕蛋滚下地,就用两只膀子搂护着,王五瘌子说去拿钱拿篮子拾蛋,并保证马上就到,那知他前门进,后门出,溜走了。村妇左等右等不见人来,才知上了他的当。
据说小蓬池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嫌人莫入贤人进,下联为:盗者勿来道者请。此对联内涵深读来意味无穷,可谓高人之作。小蓬池民间一说是赵大房家开的,一说是由几位股东老板合股开的。民国十九年八月十七日,盐之土匪马玉仁抢劫沙沟,赵大房掌门人赵雨生正是躲在小蓬池的堂瓮子里,后被马匪当人质抓走的。
“天一池”澡堂位于后街中部,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其旧址上建两进两院办公用房,是沙沟工会所在地。原先的“天一池巷”由于工会的存在,也相应改为“工会巷”,文革前此房为沙沟镇委会所在地。“天一池”澡堂设施齐全,除堂口接待大众浴客外,还设小暖房和大暖房,据说沙沟开店的商人大都选择在天一池洗澡。
“又新池”澡堂位于后大街赵大房的西侧,韦庵斜对面。“又新池”澡堂旧址至今尚在,现为陈姓居民居住。“又新池”是赵大房私家开的澡堂。传说,赵大房北面后身有一块缺角,为元记南货店朱姓老板所有。有地理先生向赵大先生进言,赵家房子最好能四四方方,合方成堂,才能四面来财。赵大房请人想和朱家协商,但朱家就是不理。朱家虽没有赵大房财大气粗,但在沙沟商界也是个有名大户,朱家就是不买赵家的帐,存心不让赵大房称心如意。赵大先生把地理先生请来,地理先生托着罗盘,又在赵大房四周左看看,右望望,转了一圈后对大先生说:大先生,恕我直言,你家房子的向导有点问题,你想想,你家姓赵,朱家在你家后面,灶(赵)就能被得住猪(朱)子拱了吗?于是赵大房后来开了个“又新池”澡堂,继而又在自家豪宅对面开了个小蓬池澡堂。意在开水烫猪(朱)。
据说每天“又新池”开汤前先由赵家人洗澡,等他们洗完后才对外营业。
坊间有句俗语:澡堂子的灯笼天天挂。说的是但凡澡堂子开汤时,门口必挂上一只灯笼,沙沟澡堂也不例外。沙沟澡堂都挂的是冬瓜形红灯笼,灯笼上写有醒目的“菊花”、“香水”四字。每天傍晚,跑堂的挂上灯笼,澡堂子就开门迎客。每年的24夜,灯笼上贴上花边纸(俗称封门钱),就说明洗澡要给双份澡金了。每到过年,澡堂老板要给经常光顾的老澡客送上一份桔子、柑榄之类的小水果,一来感谢致意,二来暗示希望下年继续光临惠顾。
沙沟的老澡堂内部结构大同小异,分为烧水间、服务间和洗澡间。以百年澡堂”又新池”为例,座北朝南,进门是个大天井,天井西侧一字排开几只大水缸,烧水的老虎灶连着外间的烧火房,内间门是一排扇格子门,中间两扇是澡客进出用的,冬天挂上厚厚的棉帘子,夏天挂的是细麻绳编的芦柴帘。推门而进,门西边是高高的黑漆柜台,掌柜的端坐着卖竹制的澡筹。筹分三等,小暖房、大暖房和堂口。小暖房和大暖房相当于今天的雅座,大暖房和小暖房的区别在于座位多少之分。暖房间内设施和服务较之堂口都是上乘的。暖房内一式的柜炕靠椅,一人一个位置,座位之间有搁几。澡客下水前有人会在堂口帮你取下大澡巾,上来时再帮你围好围巾,下水时套上湿草拖,上来时换上干草拖。澡客洗过澡上来时,跑堂的随即热手巾把子替你揩身,再递上两条大毛巾。澡客坐下后,跑堂的递上龙井茶碗,并有专人捧着长柄袋烟,将烟嘴伸到澡客嘴边,澡客吸上两口后,跑堂的又将长烟袋又送给另一个澡客。澡客从澡池内上来到穿衣服,热手巾把子不断递上。暖房冬天铺长暖垫,夏天铺草席。夏季温度高时,还用帘布做成大扇由伙计不停的拉动,让澡客倍感凉爽,服务相当到位。
旧时的暖房穷人是进不去的,只有富商老板花钱消费得起。他们可以在暖房内吃点休闲茶食,品味名茗。也经常招待客商,谈谈生意。更多的是一边修脚,一边小眯一阵。
堂口则类似于大统铺,洗澡人脱下的衣服一字排开,几乎靠在一起,堂口的澡客都是下层穷人,如扛草的,打铁的,捕鱼的。堂口的澡客较之暖房的澡客的待遇差多了,只能穿一双木拖鞋下池洗澡,手巾把子只有两次,茶水是白开水。
不管是大、小暖房还是堂口的澡客,尽管在上面待遇不同,可脱衣后下水都是殊途同归进入同一个瓮池洗澡。瓮池是个闷罐子,顶子呈半园形,俗称“瓮子”。瓮子门是2寸厚的杉木门,上端固定一根长长竹篾条,竹篾条下方挂个硕大的杉木段,澡客戏称“大卵子”。进瓮子的澡客需用劲拉开大门把手,竹条弯曲,门开,人从门缝里进里瓮。尔后,瓮子门依靠“大卵子”的重量自动将门关闭。
瓮子内用白钒石砌成一格一格的池,最内间是头池水,烧得滚烫,涌涌而上的热浪产生水蒸汽弥漫浴池,整个瓮堂里雾气氤氲,老浴客将此称为“水暖气圆”。为保证澡客的安全,头池上边用厚厚的杉木方格栅栏盖着,许多老人和受风寒的人喜欢睡在上面闷一下,顿时全身出身大汗淋漓,类似桑拿浴。头池内的水和各池子有小洞口相连,靠近的池子水热,离得远的侧是温水,离得最远的池子水不烫人,小孩子们可以在里面游澡,俗称“娃娃池”。
老澡客进了瓮子,大多先在头池边坐下,用毛巾沾一沾池里滚热的水,开始搓揉脚丫,享受开水烫脚丫的滋味。然后会在头池附近的石板上睡会闷一下,等全身出汗再开始擦洗。洗一会后,有人被不住闷,会走出瓮子,坐在外间的石凳上凉一会,这时可搓搓身上的污垢,待感觉凉了再进去继续洗。
每个澡堂都有专门擦背的师傅。旧时擦背的方法有两种:干擦和潮擦。干擦时,擦背师傅把干净的毛巾放入右手,连转两圈毛巾便缠在手上,在澡客身上从头到脚慢慢向前推差,客人身上的污垢被堆成一段段细圆条,纷纷地往下掉。擦完污垢后,师傅用丝瓜穰子沾皂角液在澡客身上擦一遍,然后用木面盆盛上温水从头到脚冲上两道,再帮你捶捶腰,“啪嗒”、“啪嗒”拍上一阵。这时的澡客感觉非常的舒服,浑身上下放松,有爽极了的感觉。潮擦比较简单,就是将浴客周身冲湿后,用皂角液直接在客人身上擦洗,最后用水冲净。
过去沙沟澡堂没有煤炭,所用燃料全为前湖后荡出产的柴草。澡堂四周没有空地堆草垛,所以澡堂的草天天烧,天天清,天天要买。老板预先联系好草船,运草的活则由澡堂的跑堂的、打杂的人员承担。每天吃过早饭,他们要在澡堂集中,然后到指定的河边扛草。他们运草的方式很特别,每人的用具是一块二尺见方的白布和一根麻绳。白布裹头,麻绳捆草。运草时背对着草,双手一提,将捆草麻绳子顶在布头上。一行扛草人在大街小巷内缓缓行,只见草垛不见人身,犹如一条“草龙”游走,成为旧时古镇一大奇观。
澡堂的水由专人挑,挑水的人不但要把澡池大锅内的水上满,还要把备用的几个大水缸挑满,一年四季,每日不间,可见其劳动强度之大。
旧时的澡堂门口都有一爿剃头店,澡客洗澡前先剃个头,然后进澡堂洗个澡,可谓是从头到脚一身清爽。澡堂前都摆有各种小吃摊、糖摊,冬天卖甜脐子、脆饼、烂芽豆、花生、瓜子、生姜糖等;夏天则是卖西瓜,凉粉什么的。有的客人洗过澡,会叫跑堂的出门招呼一下,卖小吃的就把所要食品递进去。
过去民间有种说法,就是新澡堂子开门,一般人不洗头锅澡。澡堂老板得花大钱找个叫花子先洗头锅水。关于这一做法的原因有各种各样,一种说法是叫花子命贱,让他去沾头锅的晦气,这样,不得罪堂神,澡堂的晦气去掉了,生意才能好。
沙沟民间有过年前要洗个“元宝澡”的习俗,洗尽一年中的污垢,洗掉一年的晦气,来年一定会顺顺当当,吉祥如意。从二十四夜,到除夕中午,澡堂二十四小时开汤,尽管收双份钱,但元宝澡还必须要洗的。这刻是澡堂生意最好的时侯。小镇上的老少爷们一齐涌向澡堂,澡堂内人挤人,人碰人,有时还需排队等档。这时的人们也顾不了浴池中那浑浊厚实的浆水,只要进去稍闷一下,搓掉身上的脂垢,出来向跑堂的要一面盆水清冲一下,即算是洗完了“元宝澡”。
旧时的澡堂虽说是商业性质的,但也注重做公益善事。但凡镇上偶遇失火,特别是冬天天寒地冻,这时的澡堂对救火人洗澡不收一文澡钱。遇有特冷的冬天,早晨,澡堂的瓮池内有余热,澡堂的瓮池会向老人开放,让他们在里面焐暖。
澡堂子历来被人们称为“百客厅”,澡客们在这里交流各种信息,大到国事,小到哪户人家女人偷人,男人好色,儿子不孝,哪个走红的名角在哪演出等等。澡客们侃侃而谈,说的说,听的听,可谓是个“百家讲坛”。文革期间,头上戴有“四类分子”的帽子的“刘驼子”常在澡堂内玩“脱口秀”。有一次,他在瓮子内洗澡刚上来坐下,看到一个造反派头头刚进来脱衣洗澡,他故意朝跑堂的师傅高喊一声:拿个干布(干部)来垫屁股。造反派头头看了他一眼,不好发作,因为刘驼子没有指名道姓,只好忍气吞声。旁边的澡客心中都有数,只有暗暗发笑。
到解放初期,沙沟镇上只剩下“白石泉”和“又新池”两个澡堂,后剩下的一座“又新池”归沙沟商业社管辖,职工属集体性质,一直启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全镇男人们的洗浴都靠这个澡堂子,而女人们则只能在家撑起塑料浴帐凑合洗澡。九十年代初,老澡堂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搬迁到中心路,后由于经营不善息业。
改革开放后,镇上陆续开了四家私人浴室。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普遍提高,许多人家设有小浴间,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春夏秋冬每天在家可洗上热水澡,这是后话。
(图片系从网络选用,如有图片侵权,作者自行删除)
作者简介:颜国强,网名“石梁芦苇”,古镇沙沟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漫画协会理事、泰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兴化市作协兴化市历史学会会员。兴化蒋义海艺术馆《金沙沟》报副主编。热衷于文学、漫画创作。长期致力于地方史整理研究。编著有《沙沟民间传说故事》、精彩江苏丛书《沙沟》篇两书。文学、漫画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
石梁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