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又一件北宋哥窑惊现于世

发布时间:2021/7/15 16:00:35   点击数:
在博物馆收藏里面,有明确认定是北宋哥窑的瓷器,好像没有几件。但是,这并不表明民间就不存在,就没有收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坊间流传“官哥不分”,也就是说,有的收藏品被认定为官窑罢了。故宫藏这件就被说成是“官窑”器物。故宫的这件就被认定为“哥窑”产品。总之,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和相似之处。共同点就是釉质肥厚,开片布满全身。不同的地方就是,官窑器物做工更精细,很少有紫口现象。当然,有的哥窑也没有紫口,铁足也不是都会存在。市场中出现这类东西,很多人不相信其存在的可能性。其实,我们因为没有发现具体北宋烧造哥窑的窑址,就否定其存在,是个误区。汝窑没有发现以前也是这样,近些年发现汝窑遗址后,深入研究得出,汝瓷有民汝、官汝这些不同窑口,一下子汝瓷就多起来。这已经是事实存在的事情了。哥窑也是如此现象。哥窑也不是空穴来风。没发现窑址并不能代表不存在。偶然机会,在不经意间又发现一件疑似北宋哥窑--菊花出筋纹大碗。我们知道,断定一件老器物,我们会根据其形制、纹饰、胎土、釉色、工艺等诸多方面来把握。这里就不去详述。我们仅从哥窑公认的特征上做个探讨。一个是釉质方面,哥窑釉质肥润、呈现“酥油”光泽。再一个是“紫口铁足”特征,哥窑基本都有这样的表现。另一个特征就是胎土含铁量大,有土灰色或者香灰色特征。以上三点是宋代哥窑公认的独有特征。其实,在宋代是没有哥窑一说的。有记载哥窑名称的,最早于明代的宣德年间。据《宣德鼎彝谱》中记述:“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历史上人们对哥窑形成共识的时间,应该是南宋的杭州老虎洞烧造的哥窑。也就是大家知道的章一、章二俩兄弟的窑。我分析,在北宋时期,官窑的出现,造成北方诸窑口仿烧官窑,因为水平问题或者配方问题,不能够完全仿烧出来官窑的效果。因此就出现类似南宋时期的哥窑开片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无形中影响到南宋哥窑的烧造。干脆有意识的烧造出开片纹饰出来。这只是猜测。北宋没有发现哥窑遗址,很有可能是各个窑口仿烧官窑的结果。哪有什么北宋哥窑遗址呀!这件菊花出筋纹饰花口碗,就是北宋仿官窑的产物。首先,它是青釉器物;再个,它是呈满身开片纹饰;第三,胎土上观察,含铁量大,呈香灰胎;第四,釉质肥厚、呈“酥油”光泽。这样的造型在北宋时常出现。尤其是菊花纹饰的设计,可以说是北宋特有的现象。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北宋哥窑的开片原因,不是某些书上说的,是着色上去的。形成的铁线或者多种颜色的线(金丝铁线),是因为特殊的胎土造成的。含铁量大的胎土,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造成釉与胎结合部膨胀系数不一致。久而久之出现釉层开裂。这个开裂是在里面发生的,而非从釉的外边崩裂的。这是哥窑开片特有的特征。这点我们一定要明白。上图照片显示,釉面有的地方,年久时长,釉面也从外部开裂。这就造成金丝铁线的效果。金丝是里面开片形成的,铁线是从外边开裂后,缝隙堆积泥土形成的。这件的外部开片就没有形成黑土纹饰现象。这些开片原因,其实就很简单,不要让所谓专家说的神乎其神了!还是那句话,北宋没有人为烧造的哥窑。是民窑仿官窑造成的现象。我们到哪里去找哥窑遗址?!曹献东

您的支持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tz/2172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