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特征 >> 谁还在弹奏一曲中国风
什么是快乐星球?
删了,重新来。
什么是中国风?
到底什么歌曲才算是中国风?大家会问了:我家楼下晚上放的《最炫民族风》是不是中国风?这个问题,我想要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看。广义上讲,毫无疑问它一定是,狭义上讲,它不是中国风,因为它是最炫民族风。
删了,别当真。
我们接下来讨论的所有带“中国风”字眼的话题,都是指的狭义中国风。在我看来,一首中国风的歌曲是基于西洋流行音乐的框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元素——歌词也好,乐器也好。但它的本质还是西乐,那什么样的流行歌曲,它的本质是国乐呢?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中国风的前身,是广受50-60-70几代喜爱的传统风格流行歌曲:《一剪梅》《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这些由国人自己创作的歌曲,在那个深度依赖日本(中岛美雪老师)进口的华语乐坛可谓一盏明灯,照亮了国人独立做音乐的前路。后来的《神话》《画心》,以及前面提到的凤凰传奇,都是以中国传统音乐做基础的流行佳作。(在这里真心推荐庞龙的《家在东北》,仔细听它的器乐运用,还有歌词的韵脚,绝不是乡土口水歌)
到了90年代,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的眼光从小与国际接轨,听的是摇滚爵士,弹的是吉他钢琴。但身为黄皮肤黑头发的他们,又少不了家庭和身边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他们的双手从东方伸向西方,他们的音乐却从西方拉回东方。
王力宏:西学东渐,民乐俱乐部
王力宏不是从小与国际接轨的人,他是从小就生在国际轨道上的人。直到念了大学,19岁的王力宏才来到台湾,踏上华语创作的第一步。所以从资历来看,王力宏是不折不扣的“西学东渐”,可以类比做利玛窦。
早期王力宏的音乐是不折不扣的“美国货”,直到年,改编自己表叔李建复的老歌《龙的传人》。一经问世,红遍全国。说唱+摇滚,把家国情怀用呐喊和咆哮宣泄出来,这是向来含蓄的中国歌手难以做到的,王力宏用了一种近似黑人乐的表达,他极具特色的“chinked-out”主张也应运而生。
《盖世英雄》《在梅边》,戏曲与西洋乐的collage
Collage是一种艺术形式,翻译过来叫拼贴艺术,主要出现在视觉艺术(绘画、设计、传媒等)中。而音乐也是可以像剪裁花布一样拼贴的,《盖世英雄》就是最好的范例。这首歌曲由四人演唱:女声代表流行乐,京剧武生代表传统国乐,欧阳靖是纯美式嘻哈,而王力宏则淡化了自己的角色,像一根线贯穿其中:念白、说唱、演唱。整首歌在东西方曲风中间反复跳接,衔接它们的除了歌词,还有锣鼓点和电子乐的完美结合。
除此之外,《在梅边》又是一次昆曲和电子嘻哈的绝配。王力宏善于寻找东西音乐的共同点,比如戏曲念白中抑扬顿挫的拖腔,在这里他用电音的节奏切分来表达(拖腔在《花田错》里有更生动的展示)。又比如结尾段越唱越快的rap就是在模仿戏曲的快板节奏(朋友们知道这种专业术语吗,欢迎留言)。
《心中的日月》《竹林深处》,异域民乐的探路者
很少有流行歌手去用心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王力宏就是其中之一。年,他专程去香格里拉采风,考察民俗音乐文化,并真诚地用在了《心中的日月》专辑当中。《竹林深处》甚至大量使用藏戏元素,是台湾音乐人当中罕见的。
最后再说一点,王力宏是个学院派,凡事认真专业,于是他甚至为了直观地诠释自己对中国风的理解,还拍了部电影。《恋爱通告》不算一部好片,但却是王力宏对自己音乐思想的全面表达。在剧中王力宏饰演的偶像歌星“屈尊”伪装成穷困少数民族学生,去学校里学习民乐,可以说正是他成名以后还背起背包,穷游云藏的暗喻。
陶喆:国风西化,灯笼夜总会
陶喆的生活背景很丰富:爸爸是娱乐圈大咖,妈妈是京剧名伶,从小上的是国际教育,中学赴美念书,回国后做幕后制作人,直到28岁才出道唱歌。和王力宏恰恰相反,陶喆是先接受的中式文化,再接受的西式文化,所以他的中国风音乐没有那么“直接”。
简单来讲,王力宏是给一个外国人穿上一身唐装,手里再拿副对联,人家一眼就看得出这是中国风。而陶喆则是给一个中国人穿西装,再教他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很难一下子判断出他是个中国人。刚才说王力宏是利玛窦,那陶喆就是李小龙吧。
《十七岁》《今天没回家》,这也算中国风?
小时候我几乎没听过陶喆,觉得不合口味。我是今年才开始大量听陶喆的,忽然明白了他的音乐理念,是需要一定门槛才能听懂的,这就是人们讲的“高级”吧。
我一开始对很多人家口中的陶喆的中国风表示怀疑,《十七岁》的马来语独白,《今天没回家》的2-step流行节奏,这也算中国风?后来我才明白,陶喆这是在给中国人穿西装呢。陶喆自己讲到,在一首歌里加古筝加二胡真的很简单,而用中国传统的思想去写歌才是有意义的。
陶喆给《夜来香》《望春风》《月亮代表我的心》都做过RB的新编,这些很正经的名曲突然变得轻快灵活,放荡不羁,让很多人难以适应。不过这正是时代的潮流,全球化背景下的黄色面孔,不也是要脱掉长衫大褂,穿上西装吗?
《Susan说》《孙子兵法》,音乐造诣的巅峰
陶喆最有名的中国风必然是《Susan说》,这首歌究竟出彩在什么地方?比王力宏《花田错》更多的是,它货真价实地引用了京剧选段。而《苏三起解》是七拍一句,《Susan说》是八拍一句,这怎么融合呢?陶喆每七拍唱完,就管后面多借一拍,七八五十六,借到第八句刚好借完,两条轨道重新接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面的链接,讲得比较详细,篇幅所限,我在这里只能笼统概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