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用途 >> 人约菊花后秋天的怀念解读教学
相关链接:
跟我学,用逻辑思维开创课——《秋天的怀念》解读教学(徐江)
仅仅只是母爱吗——对《秋天的怀念》主题的另一种解读(李敏)
北海的菊花又开了——《秋天的怀念》教学镜头(王从华)
文诗融读,思痛交响——《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杨富昌)
母亲的三句话要认真读——《秋天的怀念》解读教学(向浩)
微解读:人约菊花后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是母亲的呼唤;世界上还有一种美丽的声音,那是赤子对慈母的呼唤;世界上还有一种悲哀:无处呼唤”,但丁的这句名言,正是史铁生与母亲之间感情最真实的写照。
《秋天的怀念》将母子情感演绎到了极致!其动人之处,不仅仅是浓浓母子情,更在于这母子情因为人生的变故而处于失衡的错位状态:首先,他残疾后,无论母亲为他治病、工作、生活付出多大心血,无论母亲为他消沉而脆弱的心灵作出多大努力,以及母亲的理解、包容、忍让,他眼里全部看不到,甚至心理排斥去感受。他将自己封闭起来,也将母亲阻隔在自己的情感门外,他与母亲的感情通道是单向的。其次,等到他终于懂得了母亲的心并深爱着她,用一支笔活出了人生的精彩,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的通道依然是单向的。这种不平衡、大幅度错位的母子之爱,构成了史铁生抒写母爱散文的艺术魅力。(参考蒋长兰《深沉的母爱,不尽的忏悔——论史铁生散文中母子感情双重错位的艺术魅力》)
如何组织本课的教学?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学习方式都极为精彩,从中任意切入均可演绎出非常好的教学设计,姑且不论。
文中的菊花在谋篇和抒情方面,作用非常关键。全文结构上以菊花为线索,情感上以菊花为寄托,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然而,“菊花之约”却很不顺利,总是“错过”:第一次母亲约“我”看菊花,被我拒绝;第二次母子约定看菊花,母亲发病中止;第三次和妹妹看菊花,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这种错位艺术是文学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爱和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菊花切入,将“人与菊花的错位”作为研讨的重点,或许是全新尝试。
微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简要概括三次与菊花相关的情节。
(明确:①母亲约我看菊花,我拒绝。②和母亲约好明天去看菊花。③母亲去世后,和妹妹一起看菊花。)
2.品读第一次菊花之约。
①学生活动:母亲提出去北海看菊花后,我的反应是什么?请朗读“我”的一句话、一个动作。
②学生讨论:可以看出“我”的什么性格?你如何评价?(性格:暴躁、过激、不理解母亲;评价:可从多个角度,可理解,也可批评。)
③学生讨论:母亲对我的举动是如何反应的?提示:可从心理方面去思考。
(母亲理解、宽容、呵护……)
3.品读第二次菊花之约。
①学生讨论:请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词语,说说有什么作用?(挡/憔悴的脸上出出央求般的神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悄悄地出去了;作用从母亲呵护儿子的身心的角度来说。)
②重点品析“她又悄悄地出去了”一句。(呵护敏感的心/结构上承上启下)
4.品读第三次菊花之约。
①请3——5位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②回答:菊花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5.探究问题。
将第二次母子相约看菊花的情节修改成:终于成行,明朗的天气下,母子赏花非常开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样好不好?
微点拨
1.“品读第一次菊花之约”环节,关于“我”的评价,要引导学生站在一个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也许更客观全面;对“母亲的反应”不能只局限于她的动作和语言,这样的思维太浅显了,而要深入到母亲的内心情感。
2.“品读第二次菊花之约”环节,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魅力,虽然是阅读理解,老师可在写作方面予以适当的点拨。
3.“品读第三次菊花之约”环节,要让学生理解到: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主题。
4.探究环节,是引导学生理解“错位手法”对于文章主题的表现力。
更多精彩:
作文问道|雷介武:走出作文的迷雾
文存|水先生(作者:雷介武)
雷介武,湖北赤壁市初中语文教研员,湖北省优秀教研员,全国“三新作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国培授课专家,“桂子山智库”首批专家。
下面的教辅助书是给语文老师和学生们准备的,来自名社名刊。欢迎进来看看。
书
屋
点击中间区域的小程序码,或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直接进入“水先生的小书屋”,如有特殊需要,可直接联系“水先生的小书屋”店长小香,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yt/1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