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用途 >> 特刊丨菊坛耆宿话人生读京剧名宿访谈
祥龍評引
近些年来,京剧访谈类的图书很少见,在外祖父振山公的眼中,怹爱不释手的也不过只有《京剧谈往录》一套罢了,而有些京剧评论家的著作,大多都是空穴来风的传闻拼凑而成的作品,有时反倒会误导读者,而封杰先生《京剧名宿访谈》一书问世,打破了这份沉寂,后来怹又跋山涉水的访谈京剧艺人,推出了续编和叁编,为京剧艺术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日特刊载张永和先生的一篇荐文,让我们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去领略这套书的魅力吧!
的戲評
近读封杰所著《京剧名宿访谈》一书,书中所写42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一生、一世、所演、所唱、所表、所创、所授、所留、所思、所忆……钩沉出这些老艺术家一生绝技,半世辛劳,锦绣人生,呼之欲出,盖棺论定,抚掌而叹。他们大多身怀绝技,艺压群芳,在京剧舞台上奋斗了近一个世纪,或历经坎坷,或饱受风雨,有些甚至蹈火赴汤,死里逃生,但他们都对京剧艺术矢志不渝,学戏、唱戏、授戏,虽九死而不悔,使京剧艺术绵延不断,如长江大河流淌千古,奔腾不息。余步入菊坛之后,近二十年来,由于工作上的要求及兴趣之所好,每每用到一些京剧词典,上面均有记载京剧艺术家或名演员生平事迹的条目,往往不过二三百字,虽可说提纲挈领,却语焉不详。今日得睹《京剧名宿访谈》,全书记42人,二十余万字,首先每位名家在篇幅上能够得到保证,也就是俗话说的能伸开了腰儿。另外诸君读这本书,会发现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作者封杰对每一位采访者均能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成就、经历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图|京剧学者封杰老师
如同样是武技盖天下、美誉响南北的两大武生——王金璐与郭玉昆,所采访的特点迥然不同。王金璐自幼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艺,有幸与该校名师翁偶虹先生结缘,师徒情深,胜于骨肉,相聚数十春秋,虽师徒二人因工作关系飘忽南北,但情系一处,从未分离。该文采访王金璐先生,主要讲述了翁先生如何为中华戏曲学校学生量身定做的优秀剧目《平阳公主》、《宏碧缘》、《鸳鸯泪》、《蝶恋花》、《百鸟朝凤》、《白虹贯日》等戏(惜今日已绝响于舞台)的编剧和演出情况。只可惜翁偶虹先生为中华戏校编的第一出、也是最卖座的、解决了办校经费问题而使戏校延续下去的“红”剧目——《火烧红莲寺》,尽管时由王金璐主演,但由于年深日久,王先生也说不出所以然了。而郭玉昆的访谈,主要讲的是他所创造的兵器出手、宝剑入鞘等技巧,和他在南方跑码头、演连台本戏的种种经历,完全是一种南派风格。封杰不仅记录了北京诸多艺术家的风采,同时也迈开双足,采访了上海的“二筱(小)”——筱高雪樵、小王桂卿,泉城的“双张”——张金梁、张春秋;关外的黄云鹏、云燕铭、刘鸣才;宁夏的班世超、云南的高一帆,真是不远万里,仆仆风尘。特别是抓住时机,利用北京举办“重阳节京剧演唱会”之际,采访了久在台湾、名噪海峡两岸的花旦耆宿戴绮霞,记录下她八十余载的舞台春秋、绮丽人生。图|封杰《京剧名宿访谈》1-3编
此外,封杰的另一大贡献就是记录下一些曾经风云一时却终因种种原因名不见于经传、或久已绝响于舞台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杭州的杨派老生朱云鹏、沈阳的唐派老生周仲博、上海的俞振飞早期弟子李松年等,使他们的点滴经验、人生阅历、舞台风貌得以重现人间。就在封杰所著的这部《京剧名宿访谈》付梓发行之前后,已经有15位被记录在册的老艺术家撒手人寰,化一缕青烟飘然而去。他们是李砚秀、郭玉昆、关正明、黄云鹏、李金鸿、李慧芳、李金声、景荣庆、筱高雪樵、云燕铭、小王桂卿、高一帆、刘鸣才、李荣威、刘雪涛先生。幸而,封杰恰恰在他们病榻前完成了对他们最后诉说的记录,成为绝版资料,也聊补千万读者遗憾之万一。封杰也在书中最后的《感言》中写道:“莫再留遗憾!”是的,我想这是他对自己的警言,更是对我们京剧界提出的警言。END动手转发吧,
阅读《京剧名宿访谈》!
添加“xuzhengxianglong”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yt/2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