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分布 >> 重阳节赏菊的历史原因
近日,在网络的搜索引擎上,“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被网友们推上了热搜。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为网友们解答这个问题。
一、重阳节赏菊是祭祀先祖,庆祝丰收的产物
重阳节的来历,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如在《吕氏春秋.季秋纪》一书中,有以下两处记载:
1、“(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2、“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农历九月份,农作物都收割完以后,人们宰杀牛羊,备齐各种祭品,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大规模地祭祀天地祖先,感谢它们的庇佑保护,祈求来年更风调雨顺。
又如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意即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要佩戴茱萸,吃菊花糕,喝菊花酒,认为这样做可以长寿。“蓬饵”,指的就是菊花糕,也即现在的重阳糕。
从以上的文字记录可以看出:重阳节赏菊,吃菊花糕,喝菊花酒等习俗,是古代人们庆祝秋收,祭祀先祖,祈求神明庇护的产物,是当时落后的农耕文化的需要。
二、重阳节赏菊是人们祈求吉祥,期盼长寿的产物
众所周知,菊花具有祛散风热、清热明目、平肝解毒的功效。因此在古代不仅被视为吉祥之物,还被视为神药。
如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
又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意即当菊花盛开的时候,人们采摘菊花的茎叶,掺杂在黍子或大米中酿酒,称为菊花酒。
不仅如此,人们还称它为“长寿酒”、“吉祥酒”,并把它馈赠给亲朋好友,以至于现在,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流传这一习俗。
此外,在古人的心目中,菊花还可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因此,在重阳节除了欣赏菊花,还要把菊花挂在门框或窗帘上,以辟邪去秽,迎来吉祥如意。
三、重阳节赏菊是仰慕高洁,崇尚归隐思想的产物
有人认为,重阳节赏菊是从晋代开始的,而且主要是由于陶渊明的推崇。此话显然不实。重阳赏菊,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至秦朝逐渐流行,到三国时期,已经比较普遍,唐代时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
但陶渊明对菊花的崇爱,其影响确实是空前的。如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闲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意思是自己最喜欢重阳节,园中秋菊盛开,把酒赏菊,作诗抒怀,其乐融融。
陶渊明直接描写菊花的诗,一共有五首。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意思是说:我生活在红尘世界,但却没有俗事的困扰。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是因为我的心比较纯净。我在东边园中采摘菊花,悠闲地观赏南山的景色。傍晚的景象十分美好,群鸟们相继飞回巢穴。山居生活超凡脱俗,我想讲出来却又无从讲起。
此诗描述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在,写得出神入化,悠哉游哉,十分惬意,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抒发了自己宁静淡泊的思想情怀。
自陶渊明开始,文人雅士们纷纷创作菊花诗。赏菊、饮酒、吟诗成为文人们过重阳节的不二主题。
如唐杜牧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王维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如此等等赏菊、咏菊之诗,在唐诗中比比皆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文人墨客们通过赏菊、咏菊,既丰富了节日内容,又表达了心中追求高雅的志向。因此,在唐朝归隐思想蔚然成风。
四、重阳节赏菊,是自然造化与易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按照我国历法推算,重阳节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易经》中,“九”为阳数,“九九”是两个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又因为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而“九”又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字,代表着长长久久,寄寓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
同时,九月又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菊花既能观赏,又能食用,还可以治病。菊花在其它花卉凋零的时候,独自迎霜而开,正暗合了人们追求吉祥如意,追求长长久久的心愿。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重阳节赏菊天造地设,自然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渊源,从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总之,重阳节赏菊是祭祀的产物,是期盼与追求美好的产物,更是菊花文化与易经文化、老庄文化及诗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新时期的文化创新,增强新时期的文化自信,创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