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公里的狮古桥村东南有一座山,习惯上被老百姓称为龙王山。这座山东至张门前,西到卓洼,南至岳家庄,北对云谷图。周围长6公里。山势圆润,看似龙头,为土石结构。主峰海拔米。山虽不高,但古时候在县境内颇为有名。而且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菊巘(yǎn)山。翻阅各类志书,都称此山因古时盛产菊花而得名“菊巘”。清·雍正《泽州府志》和光绪《陵川县新志》都记载:“菊巘山,邑东五里,高二里许,多产菊。有捍水口,一名漳门。上有龙王祠。”此意是说,菊巘山山脚为陵川城之出水口,城内之水至此合流,而下水之口,仅有丈余,曰“漳门”,所以又叫漳门山(现附近有一村庄叫张门前,就是由“漳门前”演变而来)。古时称“漳”者,意谓从山顶高处而来流至低处的河水。将城东称为“漳门”,意谓河流出口。古人为了防治水患,在菊巘山东南方巽(xùn)位上建白龙王庙一座。“巽”意指顺风顺水。因雨水又叫“白水”,即地表水,所以在此修建掌管白水之龙王庙即白龙王庙,以区别于西溪之滨因泉水而建的龙王庙。之后人们也将该山称为龙王山。据清光绪八年《陵川县新志》记载,白龙王庙原建于“胜国”。《辞海》释义“胜国”为“被胜之国,即亡国,也就是指上一朝代”,这里指建于明朝。但白龙王庙所建具体年代以及始有龙王山称谓的年代,无从可考。
菊巘山曾是古时县城著名的景点之一。区域内有龙王庙、生祠、王公卓笔峰(文峰塔)、束潆(yǐng,繁体为“濴”)亭等著名景观。
古时候,菊巘山菊花遍地,油松满山;清风徐来,花香习习,松涛阵阵。清光绪《陵川县新志》记载,山上古树系清顺治年间县令黄国璨率邑民所植,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山上庙宇、石塔、亭台点缀于绿树之中,绿红相间,动静相融,浑然一体,可惜在“民国三十二年()被日军修筑碉堡时全部破坏”,年版《陵川县志》有此记载。现在看到的松林是陵川解放后所植。过去每年六月,山上都有盛大庙会,香火缭绕;夏日常有贤人雅士登峰赏景,把酒问盏。闲坐松下,尽享清风,登临塔巅,远观全城。倘遇雾霭降临,观城似海市蜃楼,唯我居高独尊。晚霞映照,山如框中墨画,独是风流多娇。松风送爽,心旷神怡,实为陵川清凉胜境中之胜境。在外商贾多以是“陵川菊巘人”为傲,文人雅士以为陵川菊巘山吟咏为雅。现在随着县城扩建,菊巘山已成为典型的“城中山”,成为百姓休闲、晨练极佳去处。
菊巘山上的龙王庙为县境内规模最大的龙王庙,为两进院。占地长约二十七丈,宽约十六丈,建筑恢宏,庙貌森严。山门口塑有4尊塑像,称为把门将军。中央大殿宽敞宏大,殿内奉黑、白两尊龙王爷。龙王爷身穿衮袍,头戴平天冠。两面塑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个个气度不凡。据传,古时逢干旱,则进庙求雨泽;遇雨涝,则上山祈平安,多有灵验。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为菊巘山龙王庙会,会期半个月。起会时,各村都要集体组织来这里给龙王“进香”,以求得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迓鼓、八音会、秧歌舞、花轿舞、狮子舞、龙舞、抬阁、扛桩、武故事等民间艺术队伍样样俱全。在巡游队伍中颇具特色的是“打马痞”,由一人扮演不敬神、不尽孝、不守业、不安分的“马痞”,穿着破裤,光着上身,手中提大铡刀,自己用刀不断拍打自己的背,不惜渗血露肉。意为自己处罚自己,向神忏悔,求得神的谅解。庙会期间,各地的商贩纷纷前来,京广百货、农具铁货、土特产品、卖艺杂耍无所不有。高平县衙还在这里建有三间固定货棚,称为“官坊”。而庙内则是前台唱戏,后台秧歌,喧天鼓乐,延续半月。该庙毁于日军占领陵川之时。
龙王庙的偏殿为“生祠”,即为活人建的祠堂。祠堂内塑有两尊县令塑像,一尊是清顺治十二年()间陵川县令黄国璨(山东郓城人),一尊是清咸丰十一年()间陵川县令杨光海(四川新都县人)。两位县令任职相差年,却同是勤政爱民、政绩卓著的好县官。龙王山的大松坡就是黄国璨履职陵川时率众所植。为了种树,黄县令还立了一个特殊的规矩:凡官司赢家,鼓励到龙王山植松20株,凡输家,惩罚在龙王山植松40株。久而久之,山越来越绿,民间诉讼也越来越少。人们崇尚贤明,感恩良官,自发塑像于庙中,时时供奉。
在神庙里为官宦塑像,是菊巘山龙王庙独树一帜的特色。传说黄县令告老还乡后,脚面上无缘无故生出一个脓疮,百药无效,疼痛难忍。后经家人给他“查看”,方知病根在龙王山上。派人到龙王山寻由,却见黄老爷塑像的脚面上有一漏洞。细察却见一屋瓦已破,雨水从缝隙滴漏而致。黄家人恍然大悟,将情况告知社头。社头速请匠工维修。说也怪,还未等来人回到家中,黄县令的脚疮即刻痊愈。
在菊巘山南原有砖塔1座,名曰“卓笔峰”。塔呈六角形,高13级,从塔内循梯而上可达塔顶。第三层壁上,有欧阳修行书石刻“直上三千”四个大字。据考此塔乃清康熙年间一位叫王宏远的县令所修。王县令上任初始,深感陵川的文风衰落,难匹往昔,故设宴召集县城的父老百姓,一起商讨兴教育人的大事,以期陵川文风大振,遂在县城巽位(指顺风顺水处)恰好也是菊巘山上修建文峰塔,取名“卓笔峰”,寄寓本县从此文风大振,多出“如椽大笔”的文豪。果然,以后的读书人在科举中纷纷连获功名。乡民为了纪念此事,就把宝塔称为“王公卓笔峰”。现如今的卓洼村村名即来缘于此塔。松茂草密的乱石中,现在仍然可见六边形塔基。塔基前方巍然矗立着一通高大的遗留石碑。碑阳镌刻着“王公卓笔峰”五个大字。碑有跋文,略述建塔之缘由及功德,跋文由陵川时任县令王宏远的弟弟(亦或是同姓同乡)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日讲官起居注黄冈王封溁(yíng)撰,立于康熙二十八年()。
菊巘山下还有一个景观叫束潆亭,它的来源和泄洪羊河有关。菊巘山山脚为陵川城之出水口,城内之水至此合流。如遇雨季,汹汹涌涌,势不可当。如若决口,附近良田百顷则被冲涮成灾,历任县令多有修葺而未能绝其后患。乾隆十三年()县令陈封舜遂组织人力,将坝基加宽,坝头加高增固,以防水患,并在之上立亭以镇水口。陈县令并凤台令沈公共命名曰“束潆亭”。束者,把握、掌控也。潆者,水头也。束潆,掌握水之规也。束潆亭,不仅起镇水之用,且为菊巘山多一景致,后多有文人亭下赏景赋诗。
菊巘山、龙王庙、生祠、王公卓笔峰、束潆亭,曾是陵川县城优雅景致。随着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和县城的大开发,菊巘山必将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赞赏
长按鐧界櫆椋庣殑娌荤枟璐圭敤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跺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gx/13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