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探寻福州西湖与福州菊花文化

发布时间:2017/11/10 16:34:25   点击数:

正是金秋,正是福州西湖菊展。今年已是第五十届了,也就是说,西湖已经举办了50次菊展。西湖赏菊,已经成为福州人每年秋季的例行出游节目,携家带口,不亦乐乎。50年闹热不改,从中也可以窥测到福州人的爱菊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属中国原产,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菊花文化”。

福州的菊花文化表现在哪里?

福州跟菊花有多少历史关联?

西湖与菊花的情缘如何?

在菊花争妍之际,记者10月18日与19日分别采访了市园林局总工林诚,西湖管理处园容科科长翁珠华,以及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

1

古老菊种丰富

清代最多

菊花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福州有文字记载菊花,也有多年历史。林诚介绍,晚唐诗人杜荀鹤(-年)的《闽中秋思》描写了闽中一带秋景中的菊花(唐末“闽中”多指福州十邑一带):“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丛丛的紫菊是野生的,还是人工栽培的,已不可考。

林诚说,福州有多样的古老菊花品种,南宋时期已经很丰富了。淳熙九年(年)梁克家撰成的《三山志》载:“菊紫茎而香,叶厚嫩。可食者,花微小,味甘,为真菊。又或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叶似同蒿,花蕊并黄者,俗传为广菊。状似婴儿者,俗呼为孩儿菊。惟一种深黄色,名滴滴金,六月开。”发展到明代万历年间,福州“菊品色不一。六月间又有番菊”(《福州府志》)。到了清代,以闽中“菊品最多”(《闽县乡土志》)。

翁珠华告诉记者,菊花酒在闽越王时期就有了。根据《三山志》记载,汉初闽越王无诸重阳登高于山,山顶上有一个大石酒樽,君臣分享菊花酒。前些年,于山景区还仿制了一个大石樽放在鳌峰顶上。

赏菊风气渐成

半野轩功高

2

清末与民国时期,福州开始有了赏菊的规模活动。据悉,年11月9日(光绪二十八年),福州在当时的跑马场(今福州市人民体育场)办过以菊花为主的花展,可谓盛况空前,菊花品种及栽培水平备受西方人青睐。当时任职于闽海关福州口税务司的美国人杜德维(E.B.Drew)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珍贵的画面。

民国初年,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半野轩”每至秋天必大开其门迎客赏菊,一时种菊与赏菊的风气扩散。

翁珠华说,“半野轩”位于北大路。其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在福州的雁门萨氏。据考证,清初,萨氏入闽第九世祖萨容做官后,带着一家老小,搬到这里,称“半野轩”。意思是一半心在朝,一半心在野。几百年来,虽然“半野轩”几易其主,但是每一位主人都保留“半野轩”的斋名。

清乾隆年间,半野轩归“棋圣”吴清源的家族吴氏所有,因此也被称为“吴园”。吴清源的祖父吴维贞(-年)喜欢养菊,不仅自得其乐地养花和赏花,甚至还从日本引进珍稀菊苗,在自己家里培育。每当菊花盛开的日子,则开门请乡民入园参观,因半野轩毗邻西湖,这或许可以称得上“西湖菊展”的前身。到光绪年间,其四子吴继篯(-年)接手家业,在园中广植佳种花木,建“菊圃”,并自署“菊叟”“菊禅”。“半野轩”菊花栽培达到鼎盛,同时也带动了福州民间的菊花栽培。

翁珠华说,不同于萨氏的解释,吴氏解释自己的“半野轩”是一半隐于市,一半隐于野。“半野轩”园子的三角亭、五角亭最有特色,还有八角亭。西湖公园年也仿照这些元素特点,在园内打造了“半野轩”,以提醒游客西湖菊展与半野轩花事的关联。

福州西湖公园菊展,作为官方举办,从年开始,至年文革期间中断,年恢复,至今已举办了五十届。林诚说,金秋到西湖赏菊,可以说已成为老福州的情结,也成为园林人坚持每年办菊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对千百年来闽都赏菊文化的传承与活态保护。

据悉,福州西湖公园目前已有35个原生培育特色菊花品种,收入到权威刊物《中国菊花》(年出版)中。

3

文人雅士咏菊

青睐西湖

菊花的大量栽培,为福州的文人雅士赏菊咏菊提供了条件,雅韵诗词和逸事颇多。郑子端为记者找出了三本古书:张子仲的《河西精舍诗存》,陈笃初的《还爽斋诗集》以及郑拔驾所编、年出版的《福州旅行指南》。

张子仲(-年)的故居在河西路(今五一北路),自号河西居士,师从何振岱先生。在《河西精舍诗存》中,有两首诗与西湖菊花相关。

在《小西湖观菊花》中,诗人从福州西湖赏菊后,“归来犹恋铜瓶影,粉片银丝淡欲无。禀气惟黄正色花,秋光绝好日处斜。微吟长醉东篱下,亮节无惭处士家。瘦极西风一夜霜,层英莹净自孤芳。”

《八月廿日雨中同抑秀过小西湖》,是写中秋过后,与朋友来到阔别一年的福州西湖,“乍喜西湖入眼新,紫薇凉厅坐闲身”“记取蟹肥黄菊美,莫辞沽酒再盘桓”。

郑子端解释,张子仲诗中提到蟹肥、黄菊、沽酒,是因为在西湖,赏菊吃蟹喝酒,是一种意趣。西湖除了菊美,螃蟹也是特产,都是秋季的应季之物。年出版的《福州旅行指南》记载,“西湖公园,湖产螃蟹,肥美可口,为西湖名产,每斤在四百文以上,菜馆茶室均有出售,并代烹调。园以菊胜,菊瘦蟹肥,可称双绝。”

陈笃初(-年),字福敷,别名福初、还爽,闽县(今福州)人,生于中医世家,善画花鸟和竹石,笔墨清雅。郑子端的祖父郑孝铭也是名医,与陈笃初是世交,所以存有他的《还爽斋诗集》。其中,有三首诗与菊花相关:

《蟹菊》:“团团秋色集黄金,枨触清愁月满砧。自是横行存傲骨,依人篱下岂甘心。”“蟹菊”是一种菊花的品种,花瓣如蟹爪。

《十七夜月聚饮菊花下》写道,今宵此会,百钱沽酒,大家聚饮开口笑,“吹灯忽自得奇观,帘外秋光作粉团”。看来那是粉色的菊花了。

值得一提的是七言长诗《菊花叹》,叙述了一次民间看菊展的况景,并对为了追求菊姿的“诡奇”而不惜令菊扭曲生长,对“以竿使就缚”的培植方式予以针砭,叹息“世人不懂爱花”。

诗人写道:“入门园丁称唯唯,邀客观花一一指。瓷瓮杂置数百株,深黄淡白间红紫。菊花于人谁不爱,爱菊取在精神耳。惜今种菊好诡奇,挢揉已昧古人旨。俯仰欹斜贵自然,参差高下各有理。胡为以竿使就缚,高人竟以累囚视”。最后诗人感叹:“世人爱花只如此,呜呼,世人爱花只如此。”

郑子端告诉记者,福州文人雅士咏菊的诗文绝不仅仅只是上述这些,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它们,可以大致领略过去福州赏菊之况,以及福州文人们的心理感受。

据说,菊花从种苗到开花,4月扦插到10月底开花,要6个多月的时间。一朵花的开放,需要多天的时光来打磨。而这样一朵菊花在福州文化史上的开放,所需要的时光则更久更久。

长按识别







































中科白癜风国庆感恩回馈
南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gx/1405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