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霜降古诗二十首经典思乡古诗,首首流传千古

发布时间:2023/1/28 21:30:55   点击数:
北京根治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33710.html

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成熟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充满阳光的,秋天里的爱也是最绚丽的,秋天也是最具有诗意的季节,秋天的风景也是最绚烂的。

秋天思念哀愁,在外地打拼的人们一到秋天,特别是夜里,就会莫名其妙的想念家人和家乡!

思乡怀亲一直是古诗词中的常见主题,不同的诗人在诗中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内涵,很多思乡诗句饱含深情、真切感人,能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古诗词里有很多描写故乡的诗作,那么古人是怎样表达思念之情的呢?下面分二十首经典思乡古诗,首首流传千古!学生必读,建议收藏!

1、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首诗写于王维17岁离乡客居京华时,他的家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称之为“山东”。

9月9日是传统重阳佳节,当日亲人们相聚,共同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而作者自己却远在他乡。他想到故乡的兄弟们团聚,而独少自己一人,不由得思绪万千。

此诗作者不写自己如何思乡、思亲,也不直说兄弟们如何思念自己,只写“遍插茱萸少一人”,既曲折地写出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又更深一层地表达出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真是构思巧妙、立意新颖。

这首诗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有多少远游之人曾逢佳节时念叨过这句诗?

2、唐朝诗人张籍的七言绝句《秋思》

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千古名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古诗中,“秋风”极易使人产生羁旅漂泊之感,作者见秋风而思归不得,乡愁满怀,只得借家书抒发思乡之情。可当驿使要走时,觉得还有许多话没说完,只得取回书信重新补充。

这首诗构思奇特,立意新颖,通过“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日常生活常见之事,抒发思乡之情。事虽常见,但经诗人写出,顿觉巧妙而动人心弦,写常人想言而未能言之事、之情,故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3、唐朝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千古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个秋高气爽、明月当头的秋夜,客居他乡多日的诗人久久不能入眠。他不经意间瞥见地上一片银白,还以为下了秋霜,抬头望见明月,不觉低头思念起故乡。

多么寻常的画面,多么朴实无华的诗句,却在千百年来亿万读者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因为这首诗仿佛就是专为“你我”而写!

“俯仰之间,诗心传神,温情霎那”,以至于千年后的我们,远离家乡和亲人,望月之际不由仍会吟诵这首小诗,吟完此诗思乡之情似乎缓解了不少,这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一首诗。

4、唐朝宋之问的《渡汉江》

这首诗的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千古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中宗神龙元年,宋之问因为谄媚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被贬岭南,次年春他忍受不了岭南的艰苦,而逃归洛阳,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两句诗将诗人紧张、疑虑和忐忑不安的神态刻画得逼真传神,历历在目,乡情隐含在字里行间,很是感人。

5、唐朝岑参的《逢入京史》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逢入京史》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千古名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写于岑参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职途中,他一路向西,渐行渐远,思乡之情愈深,以至于泪流满面,湿透衣襟。此时恰遇回京使者,马上相逢,无纸笔传书,只得让使者给家人捎一个平安的口信。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但却真实感人,平常语句间凝结着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很能打动人心。

6、唐朝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千古名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在唐朝,冬至是团圆和欢聚的节日,而当天白居易只能孤身一人在邯郸驿站里度过,其内心的孤独凄凉无限,所以写了这首诗。

此诗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写亲人家中团团围坐,正在说着自己这个“远行人”,运用反向衬托手法,使得思乡之情更重。

这首诗用语自然,平易近人,乡情满满,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7、唐朝赵嘏的《寒塘》

这首诗写诗人晓临寒塘,见秋色而思乡,正归愁无限之时,忽然看见孤雁南飞,想到孤雁尚能归乡,而自己却归期无日,不觉更觉愁苦。

这首诗寓情于景,以归雁反衬诗人思归而不得,情景交融,感情沉重,余味无穷。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千古名句: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这首诗写客中秋思。前两句写作者晓临寒塘而见秋色;第三句写见秋色而触发乡愁;末句以景结情,一则渲染了浓重的秋意,同时以雁南归反衬人不得归。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

8、唐朝刘皂的《旅次朔方》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千古名句: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作者客居并州已经10年了,他饱尝羁旅之苦,无日不思乡。

可正当他思念南方的家乡不得归时,却无奈要从并州北度桑干河,离家乡要更远。这时候回望并州,感觉客居10年的并州亲切地就跟家乡一样。

这首诗立意新颖,言语感人,通过思乡不能归反而将要离乡更远,衬托出思乡之深和羁旅之苦,很是深刻感人。

9、唐朝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此诗作于柳宗元在柳州贬所时,他官场失意,孤苦忧愤,萧瑟秋景中和友人登山触景生情,勾起无限乡思。

诗人在山顶突发奇想,如果自己能够化身“千亿”,都散落在峰顶上,不就能望见故乡吗?此诗想象力丰富,通过不可实现的幻想,倾诉他内心的痛苦,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满含思归之情,读来令人动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千古名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0、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

唐朝天宝末年,张继流寓江南,途径苏州夜泊枫桥,触景生情,思乡心切,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诗人客居他乡,唯有江岸的枫树和江中的渔火相伴,秋思萦绕,半夜未眠,此时忽然从寒山寺传来“半夜钟声”,划破夜空的沉寂,震乱客船中游子的思绪,更深地触动他的离愁别绪。

这首诗情景交融,“愁”绪萦绕满篇,深切地刻画出诗人的羁旅愁思,意境浑然天成,当时就广为流传,经历千年而不衰,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千古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11、唐代诗圣杜甫的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颔联用语平易而意味新警,将“露”“月”前提、“白”“明”殿后,倒装的句式顿收奇崛之效。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千古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年)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作,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携家客居秦州。秦州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当时属偏远的边郡。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此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起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12、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此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王湾作为唐代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沿江东下,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千古名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宏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13、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三首·其二》

这是一首表达对故乡深情思念的诗。诗人客居异乡,忽遇故乡旧友,能不激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能不急于了解故乡的情况?前二句连用“故乡”一词,正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殷切。故后二句自然带出对故乡的询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里不问亲朋故旧,不问旧园新树,不问山川景物,不问南亩桑麻,唯选窗前梅花开放而问之,如叙家常,语调舒缓,雅趣不俗,情思绵绵。这梅花不是俗物,而是故乡的一种象征,是诗人心中的一种寄托。此诗出语平淡自然,如山间明澈的涓涓细流,流过心田。此诗笔墨俭省,耐人咀嚼,韵味无穷。诗人这一类绝句,表现出的乃是温暖人间情怀。

《杂诗三首·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千古名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情怀的五言绝句。王维以“杂诗”为题,近乎“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但读罢全诗,我们却强烈感受到,这是一首主题鲜明、内容集中的抒情诗。诗的首句明白如话地告诉读者,自己在外多年,突然遇到家乡故知,惊喜之情尽在不言之中。作者以对“君”娓娓而谈的口吻开篇,不仅在结构上便于引出下句的陈述和后两句的询问,而且口气上也显得亲切、自然。“应知故乡事”一句,点明了本诗的主旨。故乡来者“应知”的事情很丰富,作者别的不说,单提日夜萦怀的故乡之事,字里行间饱蘸着对故乡的关怀、思念和在他乡遇到故知的欣喜。

然而,记忆里、思念中的“故乡事”也太多了,作者要询问故知的话又何止千言万语!在剩下的两句诗中怎么可以尽情地表述出来呢?三、四两句诗中,作者巧妙地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印象最深而现在最为关心的事物,向故乡来者发问:您来之日,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有?梅花志趣高洁,挺立于风雪严寒而暗吐幽香,向有傲骨之誉。作者以绮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为题设问,不仅将思念故乡之情通过立体的富有意境层次的图象生动、具体地勾画出来,令人浮想联翩,而且寄寓了不同凡俗的高雅情趣,体现了深层的审美追求。全诗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自然,近乎口语。真诚炽烈的乡思,层层弟进的情理,在一叙一问中合乎逻辑地展现,使这首诗成为富有王维个性色彩的抒情佳作。

14、唐代诗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千古名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15、唐代白居易的七律名篇《望月有感》

这首诗感情浓郁的抒情诗。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千古名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此诗是诗人在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从“时难年荒”起笔,描述在这战乱饥荒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天各一方。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失散途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了它们孤苦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16、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西江夜行》

张九龄于唐朝盛世时期为官,其自身不仅才华横溢,并且极富政治远见。当时朝廷虽然处于全盛时期,但因为皇帝穷兵黩武,所引发的刑罚、徭役等问题极为严重。张九龄因看到了这些,所以多有讽谏之言最终被贬。因为自身远离家乡,又加之政治之途不顺,他所作的思乡诗比较多。这首《西江夜行》便是出于他那一段时间的作品,其中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以品鉴。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千古名句: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此诗为盛唐时期的五言古诗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写景与写情结合,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也是张九龄最常见的手法之一。通读全诗,他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清澈的明月夜景,也描写了他的思乡情,随着诗歌的突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

该诗第一句讲到作者在夜里出行,夜色清新,沁人心脾,天高月明。在这一句中,作者已经描绘出了自己眼前的一幅清新明亮的夜景,给全诗定了基本风格。

第二句为排比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用天宇和故乡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心切。

第三句作者再次写景,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寂静无扰,水面清澈透明,从另一个侧面突出了作者自身品格的高尚。

第四句又写到自己的思乡之情,多少春去秋来,作者在如此寂静的夜里独坐,周围寒露渐生,打湿了他的衣衫。然而等到他从沉思中觉醒的时候,已是天亮,这时他忽然听到水上的鹤鸣叫了一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也打断了他的思想情切,让他的思绪戛然而止,同时,他的诗篇也戛然而止,让人浮现不尽的联想。

17、唐代诗人马戴的五律代表作《灞上秋居》

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千古名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生动地写出了古代文人为功名而挣扎的不堪情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18、唐代诗人卢纶的《长安春望》

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千古名句: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9、南北朝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这是一首思乡诗。诗的一开头,即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时令及离家的时日。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创作的。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千古名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我们在诗中感受到诗人翘首北望归雁、屈指计算归期的生动形象;使我们感到他不能与雁同归的遗憾,及极欲早归的焦急心情。一片深沉的乡思之情,就这样形象而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五言小诗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在新春佳节时刻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普遍心理,诗人即景生情,以平实自然、精巧委婉的语言,表达出他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把思归盼归之情融入到九曲柔肠之中,景中寓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并运用了对比映衬手法,叙述中有对比,含蓄宛转地表达了作者急切的思归之情,而且作者将“归”与“思”分别放在两个相对照的句子中,与题目遥相呼应,别具特色。

20、宋朝诗人李觏的《乡思》

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古中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如唐韦应物的《西楼》云:“高阁一怅望,故园何日归?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千古名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喜欢,请点赞、评论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gx/245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