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当年这位大总统还是总督的时候,就在给皇帝

发布时间:2019/10/17 23:19:03   点击数:

觉华岛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度假岛,是渤海辽东湾最大的岛屿,素有“北方佛岛”之称。觉华岛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市区东南10余公里的海中,面积13.5平方公里。历史赋予了觉华岛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该岛上繁衍生息。觉华岛得名于辽代,因岛上佛事兴盛,岛名也颇有佛教色彩。此后一直到清代中期,觉华岛的名字一直沿用,还发生过明朝末年觉华岛之战等历史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觉华岛这座岛屿在20世纪以来叫了很多年菊花岛,关于改名为菊花岛的时间和缘由,很多材料都这样记述:“因岛上盛开野菊花,于民国十一年(年)改称菊花岛。”在旅游宣传时也曾经广泛的这样宣传过。

当然,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觉华岛在民国时期被岛上的住户叫成了谐音“菊花岛”,还有的更称当时岛上很多住户是来自山东的移民,在山东方言中“觉华”很容易被读成“菊花”;笔者还听到有导游员解释称,因为民国时期的地方官员在区划调查登记时,因为登岛后听到岛上居民的“方言”,误以为菊花岛的岛名已经普遍叫开,故而在行政区划登记中也记录为菊花岛,就这样,菊花岛成了官方确认的岛名。

事实果真是如此吗?笔者查阅了距离材料记述的年最近的地方志书,即年付印的《兴城县志》,上面只有“菊花岛特别区”的区划记载,并记载该特别区下辖城子里、河沟子、北山子、吴家屯、怀屯、雷屯、朝阳寺、山南、岭西等9个屯,但并没有记载是哪年因何故更名为菊花岛的。因此,笔者迄今无法找到觉华岛“民国十一年(年)改称菊花岛”的原始出处和相关原始档案资料。如果按照年的这个时间节点来说,至年为发展该岛旅游业,兴城市六届人大第十三次会议原则通过将菊花岛更名为觉华岛的决议草案,菊花岛的名字只被官方认可存在了87年,然而,当笔者放大视野研究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是找到了时任清朝东三省总督、后来成为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的一份奏折内容。徐世昌是知名度很高的近代名人,清末即是汉族文臣中的佼佼者,民国时期更是唯一的文官出身的大总统,贵为国家元首。有关徐世昌任职东三省的经历这里不再赘述,作为光绪三十三年(年)三月任职的清朝首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可谓尽职尽责,在日俄列强环视的背景下,徐世昌治理东三省颇费心力也实有成效,时人评价为“徐世昌新政”。就在徐世昌治理东北二年并即将离开东北任职之际,宣统元年(年)闰二月,他向宣统皇帝上了一份《沥陈东省危迫情形》的奏折。整个奏折洋洋洒洒四千余字,将自己来东北任职后两年后的政务情况及东三省经济、政治状况对皇帝做以简要陈述,中心思想是力陈日俄觊觎东三省的野心,特别是对日本在东北的一系列殖民扩张的做法有所揭露,文末感叹自己:“虽当去位,而不能已于言表也。”

徐世昌的这份奏折内容被收入《清实录·大清宣统政纪》中,并不是什么佚文。值得一提的是,徐世昌在这份汇报中写道:“东省既无完全自辟之商场,又无经冬不冻之口岸,营口一隅,已为大连控制,臣因勘得锦属之葫芦岛菊花岛等处,屡饬工程师履勘,又嘱招商局派轮行驶,洵属风回水聚。可作商场军港之用。若实地经营。不但可夺外人已得之利权。并可为我国完全自辟之口岸。”

很显然,当时还是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在奏折中已经写明菊花岛的岛名称谓,说明菊花岛的岛名最晚在此时已经被官方认可,而不只是民间“讹称”或谐音称谓了。徐世昌再有胆子,也不敢将一个没有官方认可的岛名写进具有“高等级文书”意义的奏折中呈递给皇帝,那样岂不是连皇帝都敢忽悠?

顺着这个思路,笔者查找了《东三省政略》一书。徐世昌任职东北期间,主持纂修了一部十二卷、百万字的大型政书《东三省政略》,此书已经多次出现菊花岛岛名的记述,该书最终成书于宣统元年(年)。

而接替徐世昌任职东三省总督的蒙古族官员锡良投入很大精力筹划建设葫芦岛港,同样在其离任不久前的宣统三年(年)三月,他为东三省蒙务总局制图的《东三省全图》(亦称宣统三年制东三省全图,奉天省中和印书馆石印)撰写序文,候补道员黄仕福为该图题跋,黄仕福写了出版此图原因及为此做的大量测量考察工作,称:“蒙务局直戊申创立于东三省,疆理首事调查,慎选专门资任测绘,次第绘成《东三省筹蒙大势图》、《实测东蒙山川道里图》、《葫芦岛图》、《菊花岛图》、《东三省铁路关系蒙疆大势图》、《东三省总图》各一帧,规远徵实较焉明烁。”内中很清晰写明,这套《东三省全图》中包括一张《菊花岛图》,可见当时菊花岛的名称不但得到官方的普遍认可,还有政府部门的测绘机构专门绘制《菊花岛图》并印行于世。笔者虽然未得亲见这份《菊花岛图》,但得知该图至今仍有保存下来已经倍感欣慰。同时,从跋文中可见,当时葫芦岛、菊花岛作为东北地区仍由清政府管理的两个著名岛屿,地位十分重要,甚至达到了单独绘制岛屿地图的“待遇”。

由此可见,觉华岛的“菊花岛”之名得到官方认可并广泛传播是在清朝末年的事,并非年才肇始。在清朝嘉庆年间宁远知州刘大观的著作中仍频繁记述“觉华岛”,甚至在晚清时期编纂的《宁远州乡土志》中也找寻不见菊花岛这个地名。

笔者查阅了光绪三十四年(年)印行的《宁远州乡土志》。这部志书的修纂时间应该早于年,因为该志基本属于民间修志,至多是“民修官助”,纂修者署名仅红崖子人郭鸿逵一人。以一己之力完成一部乡土志书,且有行政区划内各村屯的名称及户数、人口数之记述,显然非几个月可以完成,且一定得到了官方提供的户籍统计资料。《宁远州乡土志》对觉华岛的记述仅有两处:“觉华岛内海山村一百五十二户,男四百八十七名,女四百六十九口”“觉华岛在城南三十里,上有居民百余户,明季祖大寿曾屯兵于此”,记述较为简单。

可以想见,年付印《宁远州乡土志》之时,觉华岛之名尚存在影响,菊花岛之名尚未广泛普及,而至年绘制《东三省全图》之时,菊花岛之名已经广泛使用,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分界点就是年。而年正是清政府宣布自开葫芦岛为商埠的年份,临近葫芦岛的觉华岛也应沾了这个“光”,赋予了被开发的内涵。当然,也不排除在年之前就有民间广泛称呼觉华岛为菊花岛,但目前为止笔者视野中未找寻到较年这个年份更早的记述菊花岛其名的资料。

笔者认为,最晚从年起,辽东湾中的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岛屿有了被官方认可的较为近代的名字——菊花岛,较先前的觉华岛不仅易懂易记,而且在当时颇为“洋气”。至于后来有人附会称是由于岛上“盛开野菊花”甚至“遍开野菊花”,笔者曾经到该岛做过调查,岛上上了年纪的居民称:“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菊花岛上的菊花都很稀少,后来为了发展旅游业栽植了一些,还举办过菊花节”。而且,菊花在辽宁地区普遍存在,显然不是菊花岛上的“特产花卉”。看来,菊花岛是先有岛名而后才“盛开野菊花”,本末关系不应倒置。

一直到民国时期,菊花岛都有她的别名——大海山,以至于年版《兴城县志》中将菊花岛特别区和大海山特别区的名字都有收录。在笔者收藏的一份年出版的辽宁省地图上,菊花岛的岛名旁边还有一个括号,内注明“桃花岛”,意是菊花岛还有别称桃花岛。

那么,还有一个值得解释的问题: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觉华岛为何改成了菊花岛呢?笔者查阅了民国时期的各种地方史志书籍,对此问题均无有交代,因此就只能做以猜想了。笔者认为,晚清时期很多拗口的地名都演化为比较易懂易记、文字简洁的谐音、同音地名,如宁远州沙河所演化为沙后所,下马驿演化为下蚂蚁,甘柴岭演化为干柴岭等等,觉华岛演化为菊花岛应也属这种情况,毕竟在晚清时期觉华岛的佛教色彩已经淡化,岛上居民绝大多数是山东移民后代并以打渔为主,简洁易记的岛名应是当时岛上居民的共识,不存在哪位地方官员上岛“听错了”而记成谐音地名这种情况。

当然,如果是主观臆想,还可以想象出一个更匪夷所思的更名原因:对菊花岛寄予希望的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别号菊人,在政界很多人称呼其为“徐菊人”,徐世昌本人因为别号的缘故也特别倾情菊花,是否是当时的宁远州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徐世昌,取其别号中的“菊”字意境,连同觉华岛谐音的原因而将觉华岛改名为菊花岛呢?当然,这只是个大胆的臆想,是否如此,已经无从考证。

从年到年,菊花岛之名赋予到辽东湾中这座总面积13.5平方公里的岛屿长达一个多世纪,直到现在,该岛上仍有中共菊花岛街道党工委和菊花岛街道办事处的党政机构设置,菊花岛的地名文化影响仍在延续。百年菊花岛,在被称为“菊花岛”的百年时光里,这座岛屿同样留下了丰富绚烂的历史文化。梳理菊花岛得名的这段历史,相信会对觉华岛旅游开发和对外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衷心祝愿这座美丽且有历史底蕴的岛屿越来越受到世人的







































北京那治疗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tz/172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