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河南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个叫甘谷的村庄。谷中水甜美,山上长着许多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从山上菊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
村上三十多户人家都饮用这山泉水。一般都活到岁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皇宫中每到重阳节都要饮菊花酒,说是“令人长寿”。
我国专异笔记中,有很多服菊成仙的记述。据记载,东汉汝南恒景跟从费道士学道。
费对他说:“九月九号,汝南有大灾,令家人登山饮菊花酒可消些祸。”恒景听后,全家登山去了。回来时,鸡犬都暴死。从此,重阳节登高饮菊酒便成了民间避祸消灾的传统习俗。
菊花
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以毫菊和滁菊品质最优。按花的颜色区别,又可分为黄菊花和白菊花。
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菊花的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常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火者,可与羚羊角、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
3、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
4、疮痈肿毒
本口味苦微寒,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
菊花
引经据典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菊花食用禁忌
1、菊花微寒,身体寒或是脾胃虚的患者不宜多用;
2、阳虚体质的患者也不能喝菊花茶,易损身体的活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