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秋有菊花可入诗王英杨小青江尚勤作

发布时间:2021/4/5 18:41:34   点击数:

目录:

秋有菊花可入诗/王英

弯弯的合村河/杨小青

十字街/杨小青

秋天走进万洋洲/江尚勤

秋有菊花可入诗

文/王英

我认为秋天第一花,绝对当属菊花了。在百花肃杀的晚秋时节,菊花却顶风傲霜,依然叶绿花浓,让原本有点凄凉的季节多了几分浪漫和温情。

在公园或马路边的花坛里,菊花们开得正欢,它们红得似火,粉得如霞,黄得赛金,白得像雪。在太阳的照耀下,傲然挺立,五彩缤纷。秋风一吹,她们像一群小姑娘在翩翩起舞,真是美极了!

菊花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梅花的坚强,没有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更没有玫瑰花的热烈与奔放,但她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素洁高雅、性静情逸,被人们成为花中的“君子”。古往今来,菊花是与诗词最有缘分的花朵之一了。

东晋诗人陶渊明堪称写菊花的鼻祖,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其悠然自得的恬淡心境而被隐逸者视为知音,也因此而赢得了清高志士的推崇。陶渊明的隐逸生活,须借诗酒养疏慵。东篱下,采一束秋天的菊,温一壶月光下酒,日子的逍遥,心境的悠然,便在那长着翅膀的菊花香气中氤氲。我想陶翁手里的那一束菊花,一定是那种金灿灿的菊。

秋雨潇潇,才女李清照独对一园秋菊。庭院深深,深不可及,踮起脚尖,也无法触摸到幸福。挥一挥衣袖,想把思念赶跑。却装满一袖子的销魂幽香,排山倒海之势袭来的,仍是那个挥不去的身影。只能缴械投降,人比黄花瘦。黄菊不枯,李清照的思念就不会凋谢。它穿过无数个春秋,依然历久弥香。

飒飒西风,清冽的香气追着人跑。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冲天大将军黄巢借《菊花》抒发了自己壮志凌云的博大胸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南宋才女朱淑贞笔下的秋菊,“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这是君子的品行,不慕荣华、安于清贫、坚贞执着、铁骨铮铮。

在诗词里我懂得了菊花是清净、高洁的花朵,它们采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清隽芬芳、凌霜盛开,以其傲然挺立的高尚情怀,香飘于天地之间。

我喜欢在秋阳里看菊花静静绽放,望着宁静儒雅、幽香孤洁的菊花,我内心便涌出几分爱意,感觉它们就是自己生活中的知音,是可以坐下来用心交谈的。

弯弯的合村河文/杨小青

少年时代,我对合村的了解并不多,因为出生时,正遭遇“文化大革命”,家庭成分不好,父母很少提及自己家族和外面的闲事。脑海中有关合村的故事,大多是夏天乘凉,听左邻右舍爷爷奶奶们说的。

合村,解放前叫葛村。据说当时有个姓葛的大户人家,请风水先生看过,说这里两条小河合拢处的三角地带,是一块风水宝地,就领头在那里盖房子,后面陆陆续续地建成了一条街。老街两边的房子,都是那种木板槽门,亦住亦商,很是红火。解放后,老街中间那栋最气派的房子,被收为国有,成为老区政府的办公楼,管辖着方圆上百里的地方,可想当时“葛村”的繁荣景象。地主被打倒后,当然也就不能再叫“葛村”了,不知道被哪个聪明的文化人,更名为合村,“河合”之村,谐音“和合”,和善之意,一直延续至今。

喜欢合村,是从喜欢弯弯的小河开始的。在农村长大的男孩子,相信心中都有很多与小河有关的记忆。

水是生命之源,经历过计划经济的人,对此应该更有体会。那个年代猪肉是分配的,一个月吃不到一次。即使给你猪肉票,几毛钱一斤,一般家庭也不一定能买得起。于是河里的鱼,就成了免费的荤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有水,就不缺鱼。哪怕是碰到大旱,枯竭见底,下一场大雨,就又会有鱼儿溯流而上,从青阳贵池的大河里游上来。小河不分富贵贫贱,不论家庭成份,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去玩水,捉鱼。

母亲喜欢用网赶鱼,而且相当有技术,是周围几个村有名的“鱼老蛙子”。我小时候经常打个赤脚,拎着鱼篓,跟在母亲后面。合村有两条老河,虽然不大,里面的小鱼小虾却捕之不绝,捕到大一点的鱼就出售,补贴家用。后来我上学的零用钱,基本上都是母亲和姐姐捕鱼“扒虾子”所得,在野塘和冬水田里用推网捞回来的小米虾,灰青色,半透明,活蹦乱跳的,用开水一烫就变成橘红色。晒成虾干,积余起来,再带上家里的土鸡蛋,然后起早走十几山路,赶在天亮前,挑到铜陵“铁丝宕”的集市上,几分钱一碗虾干,几分钱一只鸡蛋,卖给矿工。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所有的资讯都来自于书本,和大人们口中相传的故事。上山放牛,下河洗澡,给童年增加不少真实的乐趣。河道两岸有很多大树,经常能看到乌龟老鳖爬到树桩上晒太阳。合村粮站旁边有一个坝子,是两条小河的交汇处,水面很大,很深,是我们经常玩耍的地方。弯弯曲曲的小河,深深浅浅。晴朗的日子,透明清澈,缓缓流淌。一到到五月,发水的季节,也能看到奔腾汹涌的场面。

小河弯多,容易淤积,一下大雨就泛滥成灾。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村里的老书记,参观回来之后,一号召,把原来两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包括那些沿河的坝子,都填平了,重新开挖了两条笔直的新河。当时修河的场景很壮观,河道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一个生产队为一组,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干。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两条像“红旗渠”一样的河道就修好了。可惜的是,第一次发大水,新河就被冲得支离破碎。河道太直,太短,囤不住水,后面只要几天不下雨,就又断流了,连平时吃水都要在河床上挖个坑。从此之后,河里的鱼儿也少了。这就是不按自然规律,盲目相信人定胜天带来的后果。

每次回家,站在又短又直的河道上,心里总觉得有一种失落感。不由得会想起童年的小河,迂回曲折,湍流缓急。哪里有道湾,哪里有个坝,沿岸绿树成荫,都一一浮现在脑海中。甚至梦中,还经常会被夏天河床上滚烫的鹅卵石烫醒。

十字街

文/杨小青

能直接称十字街的,肯定是本地的“市中心”,南陵十字街便是。县百货公司大楼就耸立于十字街东北侧,是计划经济年代最吃香的部门。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每条街,以及街内转弯抹角的巷子,都有一些标志性旺铺。旅馆,电影院,供销社,裁缝铺……尤其是十字街的卤菜摊,刚出锅的“小白干子”,热气腾腾,香味扑鼻。那时街头餐馆比较少,家里来客人,斩点卤菜已算奢侈。十字街边弄堂小巷,人气最旺,烟火味最浓,天麻麻亮便人头攒动。名气大的点心店,每天早上要排长队。而且是这家店油条出名,那家店饺子一绝,如果都想吃,就必须这家买好那家买,两边排队。

当年我家二姐就在百货大楼五交化柜台上班,算国营单位,特有面子。每次回合村,都会买一点肥皂、胶鞋、红糖、煤油灯罩之类的紧俏商品,分送给亲友邻居。那时非农业户口算“街上人”,县城下来的更是有头有脸的“城里人”。他们来到乡下走亲访友,吃大锅饭,“烂萝卜、臭腌菜”放点辣酱,摆饭头上一蒸,吃得是津津有味。被认为没架子,亲民。其实这些土菜我们现在也特别想吃。

二姐在五交化公司,也给乡下亲友带来很多便利。那时定亲流行“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后来流行彩电、冰箱、洗衣机,这些当年都是紧俏物资供不应求,需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到。家门口的人托她,二姐不说有求必应,基本上都会帮忙,记得我小舅子第一辆自行车也是托她买的,上学骑。上坡不推,双手扶把,立起身一阵猛踩;下坡不带刹,风驰电掣。帮过的人多了,农村人记情,每次二姐回娘家,街坊邻居见到特别热情。如现在的明星,风风光光。

城市化大潮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三十年河东河西,旧貌换新颜。南陵十字街还在,已不是市中心,但仍最具烟火气。听说南陵正蓄势待发,准备由县改市,或许下一次回去就是南陵市了。

人生会遇见很多十字街头,而南陵十字街,在经历过如火如荼年代,西乡人心目中独一无二,永生难忘。回南陵,十字街必去,找三五个好友,斩几盘卤菜,烧两锅子,喝喝小酒,勾勾乡情。当然,“小白干子蘸辣酱”必点,而且每人只上一份,少吃多有味!

作者简介:

杨小青,曾用笔名心已远游,安徽省南陵县何湾镇合村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炊烟散尽,乡愁更浓。行走在城市群落,难忘那个自然美丽的小山村。当我们翻过村头那座小山,去见识和攀登了更高的山,却又时常感觉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我们只是过客。

心灵深处的家,是老家。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曾如此真实地存在过。当我们缓过神来,开始怀念他们时,身边已找不到一件与他们相关的物品。唯有文字,可以重返旧梦,缓解思念之苦。

当再一次握笔写作,时光已过去二十几年。现在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心中有缺憾,需要用笔尖来修补,自己给自己打补丁。

著有《戈壁与城市的对话》(三人合集),单集《受潮的琴弦》,随笔集《一抹炊烟蓝》等。

秋天走进万洋洲

文/江尚勤

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座落在宜城市郊汉江河畔。江水清澈,缓缓流淌,繁茂的植被就像一片新织的绿地毯,缭绕着河流,铺满了原野。成千上万只白鹭,欢歌弄舞来到这里栖息,在这里安家落户。清澈的汉江水,涌动着川流不息的憧憬,绘亮了匝满皱纹的岁月。

随着长江十年休鱼期保护工作的落实,万洋洲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汉江沿岸鱼跃鹭鸣,渔船全部破拆,就连撑着鹭鸶的小渔船也不见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树林,是植被,是牛的蹄音,是鸟儿的天堂。白云深处,是一群牛抬头叫出的一条河。滔滔汉江水从湿地脚下流过,牛的憨厚,不仅引来鸟的歌唱,还有蝴蝶的追逐,也吸引了些许女孩子的亲近。她们看牛啃草,瞄牛吃奶,听牛“哞”叫,牛走到哪孩童跟到哪儿,好奇的童心似花儿一样绽放。

万洋洲湿地公园,是襄阳宜城段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的重大融资建设项目。其总面积有3.7万亩,以宜城市汉江大桥为中心,向南北两方延伸,总长16公里。投资估算:12.5亿元。

一条河激情澎湃。我在浪花上荡秋千,看河水善良,听涛声依旧。离我不远处,有个风致女子,趴在沙窝里突然大声尖叫,一头正在喝水的大公牛,被吓得惊慌失措,“扑通”一个急转身差点掉进河里,它慌不择路撅着尾巴落荒而逃。

我看见一群奶牛悠闲的啃着青草,沉默寡言的老牛从未远去,摇着尾巴啃食故地那一丝一缕的嫩草。草丛里走来几位穿着时尚的风韵女子,飘起的连衣裙像鸟儿在飞。女人在河边唱情歌,高一声低一句:汉江水浪打浪,女子河边会情郎,跳起的水花花,吻湿妹的红衣裳。

歌声惊醒了沉睡的涛声,一群白鹭翩翩飞来,仿佛天空一朵朵灿然的白云,飘飘忽忽地搅动蓝天,它们鸣唱着细润的歌喉落入湿地。一只白色的小精灵站在牛背上,警惕地注视着远方,看样子它是来站岗放哨的,在临江河畔那片树林里,牛和鸟和睦相处,竟是那样的安祥。

野草紧抱河坡,芦花开满湿地,像女人的裙装,白的透亮,缕缕柔情,抚平一河汹涌和漩涡。

宋玉的《九辩》和《登徒子好色赋》,在战国时就风靡大江南北,宋玉的岀生地腊树园村离湿地万洋洲也仅3里地。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来此地作诗:“花将人共笑,篱外露繁枝。宋玉临江宅,墙低不碍窥。”这真实的故事和优美的诗歌,仍隔着时空流芳千古。

目光里穿越千年时光,汉江湿地,与那些世代躬耕的牛在一起,与那些飞翔的小鸟儿在一起,与那些胸怀爱情的人在一起,让你遥向沧桑,深切地怀想。

一群白鹭,就是一首诗歌,

一头老牛,就是一种生命,

一片湿地,就是一抹乡愁。

作者简介:

江尚勤,网名:桃花盛开的地方,湖北丹江口市人,现居襄阳市宜城市,系中共党员,襄阳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湖北文学》《今日作家》《今日头条》等。

《湖北文学》季刊

主办:湖北省文化艺术交流协会

编委:王育潮王迪汪子为

陂北李韧柳雁阳

项见闻胡人锋秦风

雪域探客

刊名题字:方英文

主编:柳雁阳

副主编:秦风

特约编辑:彭可张新平桂龙飞

编辑部主任:张晓莲

编辑/版式:晴川小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金黄鹤文苑》:9个名额,现已签约4人,还剩5个名额,紧急征稿中!最后一本稿件交齐四个月内出书!

浪花心里有了礁石才更美丽

汪德苏平李举宪诗选

童年的槽子糕家有麟孙

王英姜民作品选

《湖北诗人诗选》《湖北散文精选》《湖北中短篇小说精选》征稿启事

情书?情诗

李爱林邹吉梅孟寒生宋星明诗选

原野中,醉美花果香,秋韵正浓

孙斌万新民陈千学禅主云诗词选

柳主编

文字所得,用于纸刊出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tz/2013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