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行测常识4月19日刷题

发布时间:2021/6/24 6:39:53   点击数:

公考★必胜常识在于积累4月19日

每日挑战10题

----------------------------密封线----------------------------

点击下方?查看答案

1.(单选题)关于唐宋八大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骈文,反对散文

B.除韩愈、柳宗元外,其余都是北宋人

C.《永州八记》的作者是唐宋八

1.(单选题)下列与我国四大盆地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柴达木盆地盛产小麦和青稞

B.准噶尔盆地呈不规则三角形

C.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

D.四川盆地的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国情。

A项错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盆地内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矿藏丰富,并非农作物的主要产区。

B项正确,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的北部,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盆地呈不规则三角形,地势向西倾斜,北部略高于南部。

C项正确,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现已干涸,仅为大片盐壳。

D项正确,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西部有成都平原。四川盆地地形闭塞,四周高中间低,白天热气聚集在低地内,晚上不易散出去,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大家之一

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

正确答案:A

解析:以韩愈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A项不正确。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B、D两项正确。《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C项正确。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A.亚马逊河

B.苏伊士运河

C.白令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

正确答案:B

解析:苏伊士运河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亚马逊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长度位居世界第二。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峡,也是唯一进入波斯湾的水道。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在中国古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

A.张骞出使西域

B.王昭君出塞和亲

C.郑和七下西洋

D.唐玄奘西天取经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被称为“凿空之旅”,至今举世称道。

B项错误,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稽侯珊第三次来到汉朝的京师长安城,觐见汉元帝刘奭,表示归附中央王朝的诚意和对汉元帝的尊敬,并且请求“婿汉氏以自亲”。元帝应允,后宫宫女王昭君挺身而出“请掖庭令求行”,担当“和蕃使者”的角色。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和亲”。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C项错误,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年),共计七次。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D项错误,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其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其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故正确答案为A。

4.(单选题)当卫星、航天飞船等空间飞行器以很高的速度返回大气层时,在一定高度区域,与地面的通信联络会中断,这个中断联络的区域就是黑障区。黑障区内会电离出大量的等离子体,屏蔽(),从而使无线通信受到影响。

A.超声波

B.次声波

C.电磁波

D.引力波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常识,主要涉及无线通信的相关内容。黑障区大约出现在地球上空35到80KM的大气层间。宇宙飞船在通过黑障时,船体外壳将达到摄氏度的高温(高温有可能会使船体框架变形,导致坠毁),并因此会丧失与外界的无线电联系(高温使飞船周围的空气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屏蔽了电磁波),从而地面人员无法得知飞船的实时状况。

A项错误,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0赫兹的声波,它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B项错误,频率小于20Hz(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而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甚至相同,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危险时可致人死亡。

C项正确,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D项错误,引力波是以波动形式传播的引力场。广义相对论预言,任何有加速度的质量将发出引力波。目前尚未被用作通讯载体。故正确答案为C。

5.(单选题)近年来,我国经历了三个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和三次大规模的变冷时期,每次气候变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部疆域的版图都必须扩大,如果不能扩大,这些游牧民族政权就会灭亡。由此可以得知,下列哪个时期出现了气候变冷的情况?

A.战国

B.西汉

C.隋唐

D.南宋

正确答案:D

解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竹书纪年》中有公元前年长江、汉江结冰的记载。冷到长江、汉江会在冬天结冰,在今天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随处可见“中国”与夷、狄、戎、羌、狁交战的记录,这些“侵略者”大多是北方游牧民族。第二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魏晋南北朝。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这个时代出现的是“五胡乱华”之后的十六国割据局面。第三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宋元之间。经历长时段的气候变冷、草木凋零、粮食减产和连年瘟疫与战争,中国的政权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在公元年这个临界点,和宋代赵家王朝征战百年的游牧民族大金国瞬间崩溃,被新兴壮大的蒙古人政权消灭。而南宋的赵家王朝,也不过是在苟延残喘。蒙古人随后建立的牧者王朝,随后为中国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版图。故正确答案为D。

6.(单选题)下列成语和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口蜜腹剑--李义府

B.十面埋伏--项羽

C.程门立雪--杨时

D.东床快婿--王羲之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项错误,“口蜜腹剑”,出自《资治通鉴?唐记》“口有蜜,腹有剑”,这是文中对奸相李林甫的评语。李林甫为宰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由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有时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笑里藏刀是指李义府。

B项正确,“十面埋伏”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C项正确,宋代的杨时考到进士后不愿做官,专心研究学问。他起先在颍昌(地名)拜理学家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程颢死后,四十多岁的杨时又和同学游酢一起到洛阳请教另一位有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弟弟)。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程门立雪由此而来,比喻尊师重道。

D项正确,“东床快婿”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雅量第六》“王氏谱曰:逸少,羲之小字。羲之妻,太傅郗鉴女,名璿,字子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东床快婿”王羲之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7.(单选题)村民刘某欲将6亩承包地以每亩每年元的价格流转。外地种田大户马某、本村村民孙某都有意流转刘某的承包地。下列关于该承包地流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承包地的流转收益全部归刘某所有

B.该承包地的流转期限可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C.马某是种田大户有技术优势,对承包地的流转有优先权

D.刘某流转承包地后,与村农民集体的承包关系自动解除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A项正确,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价款,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所以,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归刘某所有。

B、C项错误,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土地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三)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所以,本村村民孙某是比马某享有优先权的。

D项错误,《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承包方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其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所以,刘某与村民集体的承包关系不会改变。故正确答案为A。

8.(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焰色反应

B.铁锅生锈

C.粮食酿酒

D.卤水点豆腐

正确答案:A

解析:A选项错误,焰色反应是指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征的颜色的反应,是物理反应,它并未生成新物质,是物质原子内部电子能级的改变,通俗的说,是原子能中的电子能量的变化。

B选项正确,铁锅生锈是铁和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所以B选项是化学变化。

C选项正确,粮食中原本没有酒精,是其中的淀粉,经过发酵,也就是无氧呼吸,生成酒精,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C选项表述正确。

D项错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卤水点豆腐属于胶体聚沉现象,此现象为物理变化。向胶体(豆浆)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卤水)时,由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豆腐、肉冻、果冻是常见的聚沉凝胶态物质。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或D。注:此题为真题,正确答案有两个,但真题设置为单选题,学员不必纠结,掌握知识点就可以。

9.(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电视剧名来源于李清照词

B.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李尔王》又被称作“王子复仇记”

C.纪晓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是其书斋名

D.鲁滨逊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塑造的小说人物形象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项正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该词全文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项错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指《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其中《哈姆雷特》又被称为《王子复仇记》。

C项正确,《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晓岚于乾隆五十四年(年)至嘉庆三年(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而“阅微草堂”则是纪晓岚为自己的书斋所题之名。

D项正确,《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的主人公为鲁滨逊。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10.(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号外是指为及时报道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而临时编印的,不列入原有编号的报刊

B.英国的《泰晤士报》,法国的《图片报》,德国的《太阳报》均是世界著名的报纸

C.报纸按照用途可分为:早(晨)报、晚报、商报、都市报、时报等

D.报纸版面之间的中间地带(即“中缝”),不可出现任何文字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常识。

A项正确,号外是指定期出版的报刊,在前一期已出版,下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其不列入原有的编号。

B项错误,《泰晤士报》、《图片报》、《太阳报》均是世界著名的报纸,但《图片报》是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而不是法国,《太阳报》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而不是德国。

C项错误,根据报纸的出刊时间,可将其分为日报、早报、晚报;而根据报纸的侧重内容,可将其分为教育报、军事报、学生报、学术报、财经报、农业报、旅游报等。

D项错误,中缝是指报纸相邻两个版面中间的空隙,即左右两版之间的狭长部分,一般刊载广告、启事或某些资料,可以出现文字。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以下国家没有热带雨林的是()。

A.加拿大

B.印度尼西亚

C.刚果民主共和国

D.巴西

正确答案:A

解析: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

A项错误,加拿大位于北美洲最北部,属于高纬度地区,不可能有热带雨林。

B项正确,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国家,其位于苏门答腊省的苏门答腊热带雨林是世界自然遗产。

C项正确,刚果民主共和国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国家,在刚果河流域内,拥有世界第二大的刚果雨林,它的面积仅次于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

D项正确,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亚马逊热带雨林横贯其中,它是全球最大及物种最多的热带雨林。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3.(单选题)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都可以成为人类的食物,但不同植物被取食的器官各有不同。下列植物与被取食的器官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萝卜-根

B.白菜-叶

C.竹笋-茎

D.西兰花-果实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常识。

A项正确,萝卜是十字花科属能形成肥大肉质根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它的食用部分是肉质根。

B项正确,白菜分结球与不结球两类,是一种叶菜类蔬菜,它的食用部分是叶。

C项正确,竹笋是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苦竹、淡竹、毛竹等的嫩茎,它的食用部分是茎。

D项错误,西兰花是十字花科芸苔属甘蓝种中以绿色花球为产品的一个变种,它的食用部分为绿色幼嫩花茎和花蕾,而不是果实。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4.(单选题)下列诗词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③明修栈道欺秦楚,暗度陈仓惊鬼神

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④③①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中历史事件时间的排序。①“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是郭沫若为郑成功写的一幅挽联。“开辟荆榛”意为开拓荒凉之地,指台湾;而“驱逐荷虏”,指驱逐荷兰殖民者,该对联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为清初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长恨歌》。“渔阳鼙鼓”亦作“渔阳鞞鼓”,指安禄山的军事叛乱,“霓裳羽衣曲”,是当时宫中最流行的舞曲。该诗句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为公元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③“明修栈道欺秦楚,暗度陈仓惊鬼神”出自《三十六计》中第八计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该计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为楚汉之争,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出自宋代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是三国时期魏晋文人流行的装束,该诗句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为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③④②①,选择D项。故正确答案为D。

5.(单选题)下列俗语与其蕴含的经济学道理对应错误的是:

A.田忌赛马-成本与收益

B.知人知面不知心-信息不对称

C.十年栽树,百年树人-长期投资

D.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偏好理论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常识。

A项错误,“田忌赛马”指田忌通过调整自己的马与齐王马的比赛顺序,最终赢得比赛,说的是合理配置资源,达到目的。成本与收益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企业的所有者不能亲自经营企业,就会找人代理,这时委托人购买的是代理人的服务与管理才能,但由于代理人具体管理着企业,掌握着比委托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条件凭借这个优势来获得更多的私人利益,由此造成委托人的损失。

B项正确,“知人知面不知心”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知人知面不知心”体现了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存在差异,体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

C项正确,“十年栽树,百年树人”意思是小树需要十年来成长,人需要百年来成长。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时间超过1年的企业对外投资。“十年栽树,百年树人”体现了长期投资。

D项正确,“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指的就是各人有各人的喜好。消费者偏好是反映消费者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喜好程度的个性化偏好,是影响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体现了消费者偏好理论。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6.(单选题)关于中国地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以雅丹地貌闻名

B.藏羚羊主要生活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C.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处于武陵山脉的腹地

D.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错误,九寨沟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发育区地下水循环通畅,九寨沟以水景最为奇丽,素有“世界水景之王”的美誉,不仅河湖水清澈,而且景色宜人;

B项正确,藏羚羊,学名藏羚,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属动物。藏羚羊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和新疆),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达克地区,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

C项正确,年9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原来的张家界林场正式命名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脉腹地,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D项正确,年10月8日至10月20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对云南“三江并流”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年6月,该联盟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推荐,建议将“三江并流”按满足世界自然遗产全部四条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年7月,“三江并流”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7.(单选题)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天气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反映的是台风的影响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黑云”属于卷云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述了江南梅雨时节的情景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北方的雪景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错误:此句出自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是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从诗句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而此诗是作者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所创。

B项错误:此句出自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意思是黑云压在城上,城像快要被压垮一样,照在将士们头上的阳光如同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这里的“黑云”指的是厚厚的乌云,代指攻城敌军的气势。而“卷云”具有丝缕状结构、柔丝般光泽,是分离散乱的云,云体通常白色无暗影。

C项错误: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意思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诗句描写的是清明节,时间是每年公历的4月,而江南的梅雨时节是每年的6—7月。

D项正确:此句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就像突然一场春风过夜,成千上万的梨花盛开的场景。诗句描写的是北方的雪景,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故正确答案为D。

8.(单选题)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蕴涵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古诗词描写的传统节日中,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上元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中秋节--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下元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项正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意思是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此诗描写的是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B项正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C项正确,“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宋代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意思是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D项错误,“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意思是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九日指旧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下元节,又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为农历十月十五。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9.(单选题)下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特色饮食与代表性文化对应错误的是:

A.傣族-馕-孔雀舞

B.蒙古族-手抓羊肉-蒙古长调

C.朝鲜族-泡菜-《阿里郎》民谣

D.藏族-酥油茶-《格萨尔王》长诗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错误: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但傣族的传统特色饮食是酸肉、火烧鱼、腌牛头等。馕则是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传统食品;

B项正确:烤羊、手抓羊肉、奶豆腐、炒米、蒙古茶、蒙古酒等是蒙古族的特色饮食;蒙古长调是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歌形式;

C项正确:泡菜是朝鲜族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外还有石锅拌饭、紫菜包饭、辣白菜炒饭、冷面等;《阿里郎》民谣是著名的朝鲜族歌曲;

D项正确:藏族的民族特色饮食有酥油茶、糌粑、青稞酒、风干肉等;《格萨尔王》长诗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10.(单选题)下述特定时间里,气温最高的是:

A.夏季阴天正午

B.春季晴天14时

C.春季晴天正午

D.夏季晴天日出前

正确答案:A

解析:通常来说,夏季的气温要高于春季,先排除B、C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A项虽然是阴天,但处于正午,气温肯定比晴天日出前的温度要高。故正确答案为A。

------------------------密封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tz/2145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