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特征 >> 趣说中药菊花长寿之花,死亡之花,菊花
好好的“花中君子”怎么就成了“墓地之花”?
原来菊花是“花事终结者”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被称为“花中君子”,也是世界四大切花(插花素材)之一,产量居首。菊花深受大家喜爱,不仅是北京、太原、德州、芜湖、中山、湘潭、开封、南通、潍坊、彰化市市花,也是日本皇室的国花。
日本皇室是菊花的头号粉丝,常召集群臣一起赏菊、写诗歌颂,今天依然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在日本,菊花状花纹随处可见,无论是百姓家居用品,还是皇家御品,甚至是硬币、护照,都有菊花的身影。日本皇室对菊花的喜爱近乎痴迷,连国徽都是菊花形状。所以日本一度被称为“菊花王国”(听起来总觉得怪怪的……)。
但要明确的是,菊花一直以来都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之花”。约在唐代,菊花东渡传入日本,立刻风靡全日本。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中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从此,中国菊花遍植于世界各地。
据记载,中国栽培菊花的历史已有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埠雅》云:“菊本做鞠,从鞠穷也,花事至此而穷尽也。”菊花的“菊”字,本写作“鞠”,取其“穷尽”之意,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
《礼记·月令》篇中这样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于秋末开放,是黄色的,所以也叫“秋花”。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离骚》中都有关于菊花的记载。《离骚》中屈原将兰菊作对比,歌颂了菊花高洁的品质,这也成为后世菊花品格发展的基础。
这么好看的花,不吃太可惜了
早在汉朝的时候,菊花就已经入药了。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放眼当下,菊花和枸杞一样,一直是大众养生保健茶的首选,没事来一杯,清肝明目又降火。除了菊花茶,菊花还可入菜、做粥、做羹、做糕点、酿酒等,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但其实中国人最早吃菊花,是生嚼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中首次提及菊花是可食用的。
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个品种以上。
这么多品种,全都可以入药吗?
当然不是。菊花根据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常用的药菊有贡菊、杭菊、滁菊、亳菊、怀菊五个品种,均为地理标志性农产品。以长江为界,江南的杭菊、贡菊以茶菊为主,兼顾药用;而江北滁菊、亳菊、怀菊则以药用为主,兼顾茶用。
药用菊花习惯上分为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野菊花性苦寒,长期服用或用量过大时,会伤及脾胃阳气,出现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大便稀溏等不良反应,脾胃虚寒者及孕妇都不宜用。
重阳节赏的为什么是菊花?我牡丹、梅花、兰花不配吗?
菊花能发展年屹立不倒,除了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外,自然也离不开它的观赏和文化价值。
菊花,因其品种繁多、造型优美,一直以来都是观赏性花卉中的优良品种。赏菊,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也从古延续至今。远从古代的帝王宫廷、官宦门第到庶民百姓,近至当今各地的人民群众,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菊花展。
苏轼曾说:“菊花开时即重阳”,赏菊也是重阳节三大习俗之一。那么究竟是从何时起,赏菊就和重阳节联系在一起了呢?
我们知道,菊花在每年秋末开放,也就是旧历的九月。所以九月又叫“菊月”,加上“九”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寓意长久或长寿。加上汉朝时,菊花就被修仙之人当成延年益寿的神药,所以从那时起就得了个“延年”、“寿客”的美名。
而在古人的数字观中,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所以“九”加上最大的阳数。“重阳”很明显就是“九月九”的意思了。古人创立重阳节的本意就是祈求平安、团圆、长寿,定九月初九这天再合适不过了。
至于为什么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其实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再利用。一方面重塑了重阳节这个古老节日的现代地位,另一方面也为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创造条件。
既然菊花和重阳节都有“延年益寿”的寓意,那就这么定了,重阳节大家一起赏花吧!(真相可能是,深秋时节了,百花凋零,除了菊花好像也没别的花好赏了……毕竟元稹说过: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好好的“花中君子”成了“墓地之花”,究竟是谁的锅?
如果说是屈原奠定了菊花品质的基调,那么将“菊文化”发扬光大的非陶渊明莫属。东晋末年政局混乱,陶渊明看不惯官场作风,就辞官隐居了。陶渊明是菊花的超级粉丝,作品中处处都是菊花的身影。他因淡泊名利的品格还收获了大堆迷弟:杜甫、元稹、苏轼、曹雪芹等,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陪伴了陶渊明整个隐居生涯的菊花,自然就成了“花之隐逸者也”,更是与梅、兰、竹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自先秦起,菊花渐渐被赋予了品质高洁、延年益寿、隐逸之花等标签,一直到清代它都是花中君子的代表。
直到……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很多法国人因战争失去了亲人,需要鲜花来悼念。那时,菊花已经传入法国。深秋萧瑟,百花凋零,悲痛不已、急需慰藉的法国人便把目光投向了盛放的菊花。此后,很多人在欧洲传统悼亡节日“万灵节”上也开始使用菊花,慢慢的这个习惯就被固定了下来,甚至从欧洲传向了全世界。
从此,这种美丽、高洁的花就与“哀悼”、“死亡”画上了等号,成了众所周知的“墓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