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菊花开了,中国和日本开出来的不一样你知

发布时间:2022/11/20 11:56:07   点击数:

菊花属于秋天,优雅而浪漫地开起来。它属于秋天的艳阳,属于秋天的萧萧的凉风,属于秋天的白霜。白色的菊花高洁淡雅,红色的菊花热烈奔放,黄色的菊花高贵从容。各自潇洒,从清晨到日落,摇曳风中,酣睡篱笆。

这是中国的菊花。

日本的菊花也同样的优雅,也同样的浪漫。但总有一股气息,让你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或许就是中日民族文化的差异吧,这种差异在表面上,更是在骨子里。

日本的菊花显然有更多的隐忍,更多的坚持中,有无尽的无奈。你感觉不到中国菊花的那么热烈,那么奔放,那样

从容。这或许就是历史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民族差异吧。

一、中国诗人如何爱菊花的?

中国最爱菊花的人,不能不提东晋的陶渊明。他可以做官,但却三番五次辞官不做,最终卒于田园。他的这股子倔强像什么?

他写了五首《咏菊》,其一是

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成蹊在其下,秾艳能几时?

惟爱此霜杰,单含贞秀姿,故人都壶至,赏趣聊赋诗。

他还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样的一种忘我境界属于田园诗人,也属于菊花。在他眼里,菊花的灿烂和美好一如诗人的心灵。在田野的乡间小道,吹来自然的风,和着幽幽的香气,沐浴悠然自得的阳光,一种自在、悠闲、从容弥漫心间。

没有官场的俗气,追名逐利的丑陋,满口虚假的客套应酬,自由的空气,自在的田园,自然的纯朴,滋养了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也滋养了田园之中的菊花。就是喜爱这股恬静淡然、天然质朴、爽朗酣畅的菊花,诗人毫不吝啬的表达对菊花的赞美。

其实,花如其人,长在田园的菊花,聚集天地精华,干干净净、自成一体,暗合住诗人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陶渊明始终保持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他的精神世界始终是那样的纯粹无暇,宁可自己去种田,宁可忍饥挨饿,也不愿涉足腐败透顶的官场,不肯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别人捞钱我管不着,但自己可以远离是非之地。“不为五斗米折腰“,干干净净,自信地面对心中天地,问心无愧。将菊花的孤傲和高洁品格留给后世,成为精神营养,让他人细细品尝。

也许受了陶渊明的影响,后世爱菊的人还真多。真爱菊花的,唐代的黄巢,绝对应当算一个。有诗为证: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其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第后赋菊》其二)

是的,哪怕没有考上功名,他依然那样自信,豪气满怀,只有秋日艳丽绚烂的菊花才配得上这样的气质。

菊花的美无与伦比,然而在飒飒西风中,没有蝴蝶前来看一眼。诗人心中为菊花的冷遇打抱不平,是对菊花的肯定和赞美,对菊花美好的自信和崇拜。或许是满腹才华,没有考取功名的失落和悲愤无奈,但诗人不肯认输,更没有怀疑自己,从此一蹶不振。落第激起了他的不甘和叛逆。是的,他要将菊花展示在春天阳光温暖的大地,与百花争艳媲美,让世人看看,这菊花不同寻常的美好。

年,关东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黄巢揭竿而起,反了朝廷。转战半个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这场农民起义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菊花的坚强和果敢仿佛与生俱来,在寒霜的侵染中,一次次西风烈烈的呼啸后,挣扎的苦痛自然酿成了坚强与劲爽。花蕊经霜洗,孤芳悠然来。

金色花蕊在秋风中含笑,在雨中倾诉。没有悲伤,面对生活报以微笑,这是明朝的诗人张煌言的感受。“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白居易看他: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这是唐朝郑谷的心情写照。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这是宋朝的女诗人朱淑真的孤傲气节。

含笑的菊花绚烂之后的淡然,隐隐淡出的有飘逸和高远拔俗,所以,秋天的菊香才格外的悠然旷远,这孤高自有一种傲姿,惹人爱怜。

二,日本人如何爱菊?

菊花的恬静和文雅,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菊花是日本皇族的徽印,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地位高贵。

“如果要著书介绍日本,可以写一本专门介绍这里如何风行唯美主义,对艺术家和伶人推崇备至,对菊花栽培艺术的追求不吝余力。”

“日本庭院里每一块半嵌在地上的巨石都经过精心挑选,从别处运来,置放在由小石头铺成的隐形平台上。它的位置经过仔细计算,要考虑到和溪流、房屋、灌木和树木的相对距离。同理,菊花也是养在盆中,每年在日本各地的花展中展出时,每一片完美的花瓣都经过培育人的精心摆放,花中经常插有细不可见的铁丝架,固定住每片花瓣的位置。"《菊与刀》

整个日本到处充斥着这种仿照,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尊重,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约束。在日本的文化中就是这样矛盾而又理所当然。

日本人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训练,如《菊与刀》中举到一个例子:杉本夫人从六岁起就受教于儒学大师,背诵汉文字典。授课过程中,除了双手和嘴唇,全身其他部分要求纹丝不动。如果动了,老师和气而坚定地说:“小姐,很明显你今天的心情不适合学习。你应该回房静思一下。”这个小孩深感羞耻,也无法可想,只得卑微地先后向孔子画像和老师鞠躬,尊敬地倒退着出房间。

他们通过榜样和模仿接受对习惯的严格训练。习惯成了自然,他们就是这样欣赏着自己或他人习惯的美好。他们习惯礼貌周到,但心存傲慢;他们习惯对家庭和皇权绝对服从,谨慎对待各种要求,做出极度让步,不过是为了在闲暇轻松自在地享受乐趣。

他们机械般严格完成日常事务,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保守冷漠,严格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觉得这样自己就等同于权威。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不想去看待自己的真正感情。

日本人悟的最高境界是“无我”“忘我”,这种忘我,是不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tz/243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