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用途 >> 一语豪言惊天地黄巢题菊花语音
点上面绿色环纽,可播放赏析唐诗。
文字和语音版内容侧重不同,相互补充。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公元9世纪,曾光耀夺目的大唐王朝来到了风雨飘摇的晚期。
唐僖宗贪玩昏庸,大权落于宦官田令孜等人之手,地方上盗匪为祸,为害乡里。又加上各地天灾连连,民不聊生。
可是如果不是这个人的横空出现,或许大唐还能再苦苦支撑下去,或者也还能迎来转机。
黄巢,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科考落榜生,愤懑失意,最后聚众起事,声势浩大,流袭大唐千里江山。
九百七十六年以后,已统治中原长达多年的大清王朝,另一个历史上有名的科考落榜生,同样愤恨积郁不得志,领导了另一场推翻大清、最终几乎能与之分庭抗礼的太平天国起义。
体制内没有吸收进去的能量,转化成了体制外强大的破坏性力量,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一个王朝的生死时限。
尤其是黄巢,这个一代雄杰,不但武能战马铁衣,同时也能写的一手好诗。
黄巢特别喜欢菊花,写的最好的也是菊花诗。
我们要赏析他的这两首诗,主角都是菊花。
由于立场的不同,关于黄巢有两种特别极端的评价。
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黄巢是让人闻风丧胆的超级变态吃人狂魔。
“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
“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
这些资料中记载,黄巢军队将人活生生地放入石臼里,然后像舂米般把人碾成肉泥,来填饱肚子。
特别是在围困陈州的三百多个日夜里,黄巢动用了数百个这样的巨型机器,日杀数千人。
似乎黄巢军队主要是靠着吃人来解决军粮问题。
——这其实怎么着也有些言过其实吧。
你说士兵活不下去的时候,偶尔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很有可能。
但士兵本身也是人,这种事如果说会成为黄巢军队的常态,那就不太可能了。
什么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违背大众伦理认知底线的行为,会成为万马军中的常态化?我表示不信。
还有,除了陈州那次长时间围城,黄巢军队基本是游击作战。
在不断的追逃行军中,又怎么能够携带史料中记载的那些巨大沉重的石制工具?
更何况,自相矛盾的是,上面的资料当中同时还记载了黄巢兵败的时候,从他的大营当中缴获出了大量的粮食,牛马。
黄巢兄弟悉力拒战,李克用击败之。获所俘男女五万口,牛马万余,并伪乘舆、法物、符印、宝货、戎仗等三万计。(《旧唐书.僖宗传》)
巢起八仙营于州左,僭象宫阙,列百官曹署,储粮为持久计。宗权输铠仗军须,贼益张。(《新唐书赵犨传》)
所以,不缺粮食的队伍又为什么去费劲巴拉地吃人呢?
所以可以肯定,这是基于立场的有意污名化、妖魔化罢了。
另外一种说法,则将黄巢神圣化。
将他作为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所有耀眼光环加诸于一身,推向了不可亵渎的圣坛。
这也同样不可取。
所有人都是凡人,都是活生生的。不该为了某种意图或需要,就夸张纸片化到如此的程度。
那么黄巢到底是怎么样的?
缺乏详实充分资料的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得知。
以常理来论,倒是可以试着一言以蔽之地简单进行个概括。
凡底层出身的每朝开国皇帝,包括差点成事的黄巢,都曾经走过黄巢似的斗争之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精英出身的开国者就双手干净。
胜利者的修史,是不会照顾失败了的英雄(草寇)的,污名化简直是题中之义,污名化的程度,大约视他们各自心胸、创意和政治需求而定。
还是来读黄巢的菊花诗,感知下黄巢某一时刻的思绪吧。
《题菊花》白话译文:
在秋天飒飒的西风中院内开满了菊花。
蝴蝶早已随夏日远去,蕊寒香冷的菊花等不到了。
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
那么一定要让这美丽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样开在春天里。
黄巢爱菊,他也是写菊花诗写得翻出新意的人。
陶渊明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花就成为隐者高人孤标傲世的象征。
黄巢的菊花,则不落旧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西风"点明时节,"满院"极言其多。
文人笔下赏的菊花通常是“孤”的,黄巢的菊花则是“群”。
说"栽"而不说"开",不单避免了和末句重韵,"栽"字的挺立劲拔显示了菊花的劲节。
“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生在秋季,不比春天开放的百花,能够招蜂引蝶。
文人的笔下,菊花孤就孤了,或孤芳自赏或孤标不群,这是菊花的本义。
黄巢的笔下呢,则是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不平。
我们可以看出来,从第一句开始,他笔下的情感状态就是独特的。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一句笔触突起、足见心胸。
他为菊花不平,却并非接下来一味抱怨,菊花你怎么就不知道选个好点的时节呢,你看看人家春花,你看看人家那些衔着金钥匙而生的那些人,菊花你怎么就这么倒霉呢,……,不啦不啦不啦……。
他是"我为青帝",这份改变世界的心胸和豪迈,已然预示了他以后起而反之,推翻旧政权、旧秩序的未来。
什么是豪杰?
这便是了。诗如其人,诗已见志。
黄巢同时也是个极富表现力的好诗人。
整首诗我们感受得到他的气度,却没有一丝粗陋。
他同情并想改变“菊花”的命运,这时候,他还是个富裕家庭成长起来的、想拯救菊花和世界的、理想主义的诗人。
他想的,也不过是将菊花“报与桃花一处开。”,假设有机会手握权柄,就设法消除世间的不平不公正。
到下次我们赏析的另一首菊花诗,就全然是另一番气象了。
-End-
琅琅Langlangim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