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栽培 >> 秋天一到,中国人就会让螃蟹有种死法
图/《红楼梦》对螃蟹唯一的做法就是蒸。
蟹酱,是历史上中国最早吃蟹记录
中国人很早就见过螃蟹这种动物。我们都熟悉的《荀子·劝学》中就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教育我们做人不能浮躁。但为什么这里的螃蟹是六条腿呢?答案当然就是,抄错了。古代还真有人因为《劝学篇》吃了亏的,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东晋名臣蔡谟。蔡谟到了江南看到一只蟛蜞,大为惊喜,说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螃蟹吗?马上让人煮好了端上来,吃完上吐下泻。名士谢尚听了这事就嘲讽他,“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你不好好读读词典《尔雅》,弄明白螃蟹长啥样,读了《劝学》就到处乱吃,吃不死你!当然,蟛蜞并非有毒,那为什么蔡谟吃了几乎要呕吐致死呢?原因有多:或者吃了死蟛蜞,或者吃得过多并把它肚内的糟粕一股脑儿吞了下去,或者与柿子同食,或者本身肠胃就不好。但无论如何,都可见《劝学篇》在当时人心中,有“可疑”的成分在。图/[南宋]佚名《荷蟹图》其实,蟹酱是历史上中国人最早吃蟹的见于文字的记录。西周先民吃东西是离不开酱的,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既当菜肴又当调味品。因此,螃蟹最先被作成酱食用,不难理解。那当时的蟹酱是怎么做的呢?未详。不过与《周礼》所记载的肉酱制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必先膊干其肉,乃后莝之,杂以梁曲及盐,渍以美酒置瓶中,百日则成矣。先将肉晒干,然后切碎,用酿酒用的曲和盐拌匀,浸渍美酒,装进小口大腹的容器中,以泥封口,百日就能食用了。必须补充的是,除了这种盐藏酒渍、可以久贮远运的蟹酱之外,到了宋代,又开发出一款风味独特而又即时可用的蟹酱。用生蟹剁碎,以麻油先熬熟,冷,并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水姜、胡椒俱为末,再加盐、葱、醋共十味入蟹内,伴匀,即时可食。——《中馈录》自此,蟹酱就被后人频频提及。比如——宋代黄庭坚在日记《宜州家乘》中提到“醋蟹酱”;清代王士禛有《蟹酱》诗;就连梁实秋也在散文《蟹》中写道,有一位芜湖同学“从家乡带了一小坛蟹酱给我,打开坛子,黄澄澄的蟹油一层,香气扑鼻”。魏晋南北朝:有蟹有酒过一生
如果要确立一个“蟹神”形象,那就非魏晋南北朝的毕卓莫属了。因为他说了一番被人津津乐道的话——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晋书·毕卓传》一只手端起酒杯,一只手拿着蟹螯,人生之乐,莫过于此,这是多么潇洒的人生。可以说,毕卓是最早把蟹和酒联结在一起的美食家。图/[清]恽寿平《瓯香馆写意册·芦蟹》毕卓的言行激起了历代许许多多文人的反响和共鸣。比如,唐中宗李显就说“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宋代苏东坡的诗句“万斛船中着美酒,与君一生长拍浮”,用的也是这个典故。直到民国年间,贾祖璋在科学小品《蟹》里还说:记得初进高等小学读书的时候,老师曾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叫做《无肠公子传》,全班十多个同学,看了题目,都只是呆想,不知写什么好,后来,老师说了些横行介士、毕吏部、黄花酒一类的话,才似懂非懂地照样写下了缴了卷。“横行介士”是什么?其实就是螃蟹。“介”就是甲,“介士”就是穿着盔甲的士兵,“横行介士”活脱脱地把身披甲壳、横行霸道、赳赳武夫般的螃蟹模样刻画了出来。后来《西游记》第六十回写孙悟空变作螃蟹,爬进龙宫,对龙王说,他就是“横行介士”。螃蟹还有一个有趣又文艺的别称,叫“介秋衡”,是清代蒲松龄发明的。“衡”通“横”,介秋衡就是说蟹一到秋天便活跃躁动起来,妥帖极了。图/小戏骨版《红楼梦》螃蟹宴剧照糖蟹是当时很受欢迎的一种吃法。在《南史》中,就连佛教徒也爱吃。另一个糖蟹的粉丝是隋炀帝,他喜爱到什么程度呢?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清异录》这是说隋炀帝到扬州的时候,吴人进贡糟蟹、糖蟹,隋炀帝会亲自擦拭螃蟹的背壳,还要贴上黄金丝制成的龙凤花云,足见他对这美食的酷爱。为什么做一顿蟹黄包可以花一千三百多贯?
唐宋时期是中国美食史上的一个高峰,螃蟹的吃法也翻出无数花样。不仅有“蟹户”专门养殖螃蟹,还出了两本螃蟹专著,《蟹略》和《蟹谱》。《蟹略》中记载了当时常见的“蟹馔”就有十三种:洗手蟹、酒蟹、蟹蝑、盐蟹、蟹馇、蟹羹、糟蟹、糖蟹、蟹斎、蟹黄、蟹饆饠、蟹包、蟹饭。其中最经典的当属“洗手蟹”。北人以蟹生析之,调以盐梅芼橙椒,盥手毕即可食,目为洗手蟹。——《事文类聚·介虫·蟹》所谓洗手蟹,就是活蟹剖析后加调料,我们洗个手的功夫,立即可食。图/宋代另一款美食:橙酿蟹。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详细记载了做法:“橙大者截顶,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蒂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加苦酒入盐,供,既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另一种经典美食叫“蟹黄包”。我们先来说说唐代蟹黄怎么做的,明确的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连壳带蟹黄一起,加上调料煎炒;另一种是把蟹黄蟹肉加上调料,用面粉做成“蟹饦”。这“蟹饦”就非常类似蟹黄包了。在长安,还有人卖蟹黄饆饠,饆饠也叫“毕罗”,是一种有馅的蒸成的面食,蟹黄饆饠其实完全就是蟹黄包。唐代对于蟹肉有非常精细的吃法。宰相韦巨源曾请唐中宗到家中吃饭,共上了五十八种菜,其中有个菜叫“金银夹花平截”,看名字都不知道是啥。但它的做法是“蟹肉剁细,包入卷筒”,大致就是蟹肉包。到了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也曾请客吃蟹黄包。只是这一次,单做蟹黄包就花了一千三百贯,折合人民币可有三十多万元,真是奢侈到了极点!当然,这顿蟹黄包不是蔡京一人吃的,而是几百个人一块儿吃的。现在扬州正宗的蟹黄汤包卖到五十元一小笼,刚好能哄饱一个人的肚皮,几百个人每人一笼,一顿几万块钱也够了,为何蔡京能花费几十万呢?据我猜想,厨子贪污可能是一个原因,此外应该还有一个原因:古代的蟹黄包子很可能比现在的蟹黄汤包用料要地道。元代生活手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有一道蟹黄包子。做四个包子,需要用到“熟蟹大者三十只”“生猪肉一斤半”,可见那蟹黄绝对是真正的蟹黄,不是用鸭蛋黄冒充的。李渔:爱吃蟹,会吃蟹,更吃出了螃蟹哲学
中国爱吃螃蟹的名人太多了,比如——苏东坡,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陆游吃糟蟹,写诗感慨“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鲁迅,胃寒也要吃:但如果说“以蟹为命”,当属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他曾说自己最大的梦想是:到一个盛产螃蟹却没有监官的地方做官,以便拿俸禄大饱吃蟹之口福。从螃蟹上市之日,直到告竣下市之时,李渔每天都要吃蟹,不肯空缺一日。当时螃蟹价格很贵,他吃的又多,囊中往往因之羞涩,于是乎每年不到螃蟹上市的时节,他就开始早早存钱,准备用来买螃蟹,这笔钱他叫做“买命钱”。这还不完,因忧心螃蟹终有下市之日,李渔命家人清洗大瓮酿满酒,以备做糟蟹醉蟹之用——那糟被称为“蟹糟”,那酒被称为“蟹酒”,那瓮被称为“蟹瓮”。他还专门在家养了一个丫鬟帮忙做蟹、剥蟹,取名就叫“蟹奴”。图/螃蟹的吃法被归为两大类:“文吃”和“武吃”,用蟹八件来"文吃"一只蟹,至少要花一个小时。李渔爱吃螃蟹,更是会吃螃蟹,吃出了螃蟹的哲学。他认为最美味的螃蟹,就是简单清蒸,“蒸而熟之,才能不失真味”,并且升华为一种哲学高度,提出“世间好味,利在孤行”,世间的美味,其实以简朴为上,这和宋人“人间至味是清欢”,正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他在《闲情偶寄》里写道:“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而食。”一书·《中华蟹史》
作者钱仓水先生历经二十余年时间搜集资料,所查典籍汗牛充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对古代典籍中的涉蟹内容进行梳理,这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华美食永远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中华蟹史》共分两个主线:一个是按时间顺序,从先秦写至明清;另一个是专题主线,全书近个专题,或考证蟹名,或分析蟹著,或品评蟹味,或再现烹蟹方法,或谈及腌蟹技艺,或评判咏蟹诗词,或汇总蟹医蟹药,或讲述涉蟹人物,或介绍捕蟹工具。投稿
合作
交流
yiyinyizh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