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栽培 >>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读读这些古诗就知道了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重阳节。
重阳节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重阳节的活动,但仅仅是在宫廷之中。相传,汉代的一位宫女出宫嫁人,将重阳节的习俗带到了民间,从此,人们在这一天有插茱萸,登高,赏菊,做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赋予了这个节日敬老感恩的意义。
古诗词中对重阳节也多有描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十七岁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写下此诗,成为永远的经典。
一个人在外,流落他乡,平日里也就罢了,但在这美好的重阳佳节,就又想起故乡,想起兄弟们。他们一定是登上了高山,身上插着茱萸,却发现少了我一人。这种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真挚而诚恳,一旦写出来就极为感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的风俗。岑参笔下的重阳节却让人觉得一阵的悲伤。
兵荒马乱的时代,没有心绪去登高,勉强要自己去遵循风俗去登高,但可惜无人将酒送来,心里想着的是长安故园,已经沦为战场,那些曾经赏过的菊花,如今也就只能孤寂地开在战场旁,有谁还会去欣赏呢?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有朋自远方来,当然高兴了。杜牧就和他登上齐山,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美景美酒,知己好友,二人纵情痛饮,互诉衷肠,不觉间落日已西斜。
张祜、杜牧这一对朋友本都怀才不遇,内心有同病相怜的意味,而又恰逢重阳,面对醉人的江南秋色,二人都抛却了世俗的烦恼,心情自然十分快乐。
人生短暂,不要总是沉湎于往事,要时时提醒自己活好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快乐。
苏轼有感于杜牧这首诗,重阳与客登高赏菊,饮酒赋诗,写下一首《定风波·重阳》。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这首词意思与杜牧的诗意相仿,苏轼在词中感慨世事的艰难,却不使人感到伤感,相反,我们从这首词中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苏轼对人生的旷达乐观。
是呀,人生在世,谁都无法阻止岁月的流逝,无法阻止衰老的脚步,所以,要趁着年华尚在,纵情欢乐,把握每一个开心欢乐的时光,这才是人生的要义。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唐代〕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某个重阳节,晚年的白居易与客人饮酒赏菊,感怀而作此诗。
秋色正浓,满园的菊花一片金黄,灿灿发光,煞是好看。最让人惊喜的是有一丛雪白的菊花,夹杂在这金黄中,就犹如歌舞宴席的老人和少年们一起翩翩起舞。
白居易的诗以花喻人,十分生动,表现了老人老而弥坚的情怀。让人觉得只要心里不服老,活得坚定从容,即使年纪大了,仍会充满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