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红蓼花,不仅仅是童年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3/4/10 13:02:21   点击数:
妩媚多姿的红蓼花

绒绳花,是我最早的关于花儿的记忆。

小时候,它们生长在院子里,长得比我还高,花穗有一拃那么长,一串串地下垂着,红嘟嘟、粉嫩嫩的。妈妈说,它们像给小女孩扎辫子用的红绒绳,这是“绒绳花”。

因为妈妈喜欢花儿,从春天开始,院子里的杂草都锄去了,唯独留下它们,三三两两地挺立在土豆地里或者葱垄旁边,安安静静地成长。

“绒绳花”的茎杆很奇特,不仅很直立、粗壮、高大,而且在茎杆的叶柄关节处会微微膨胀鼓起。初冬时,植株被霜冻枯萎后,小孩子们会拔起一、二米高的茎秆做拐杖等玩具。

夏末,它们会抽出花穗,挂满茎叶间,开始一场生命的盛宴。还在我从园子里葱叶尖上捕捉“蚂螂”、出当街(读gāi,“该”音)下水摸鱼的时候,起初瘦小、水红色的花穗就会渐渐地膨胀起来,慢慢地生长到手指粗细、二十多厘米长,颜色也越来越艳丽,呈深粉红色。不经意间,花穗上的小花蕾就挤挤闹闹的竞相绽开五枚小花瓣,把娇娇嫩嫩的花蕊伸展出来,接受蜜蜂、蝴蝶等小昆虫的“爱抚”。

盛开的“绒绳花”,是初秋园子里最美的风景。亭亭玉立的茎杆上擎起繁茂的花伞,一串串粉红色的花穗在绿叶间垂下,赏心悦目。偶有微风吹过,茎杆轻摇,碧叶翩翩,便会轻舞起红艳的花穗,妩媚多姿。

后来,我知道“绒绳花”就是红蓼花。

...

关于蓼和红蓼花,我再多写一些。

当然,下面的“蓼”,包括不少蓼属的品种。

先说饮食。

蓼,不仅是我们常见的野生植物,在先秦时代,人们采摘蓼的嫩叶食用,还利用蓼花和蓼的种子的辛香去除饮食中动物腥味。在《礼记》中就记载“烹鸡、豚、鱼、鳖,皆实蓼于其腹中,而和羹脍亦须切蓼也。”直到唐、宋时期,江南地区仍然有采食蓼的传统。随着元、明时期大量外来蔬菜的引种和推广,蓼的蔬菜地位又慢慢降到“野生”序列。

看看吧,先人们的食谱有多强悍。我品尝过好几个品种的蓼,味道都不怎么样。

再说文化。

蓼,被称为诗里最美的草。《诗经》中红蓼叫游龙,因为它“枝叶之放纵”。《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云:“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自诗经之后,蓼花,也被历代诗人反复吟咏。在江南的晚秋时节,红蓼花是与蒹葭、菊花齐名的。不少诗词大家都有关于蓼花的文字流传。如唐代白居易的“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杜牧的“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司空图的“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五代南唐李煜的“莫更留连好归去,霜花凄冷蓼花愁”;宋代秦观的“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陆游的“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黄庚的“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高翥的“水乡占得秋多少,岸岸红云是蓼花”;元代朱德润的“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花”;明代张四维的“秋到润州江上,红蓼黄芦白浪”;清代杨芳灿的“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天初暝”,等等,不胜枚举。

红蓼,在江南水乡的深秋盛放,频频出现在古诗词中,多是为了渲染离情别绪、清欢浅愁。因此,蓼花还被称为“离愁之花”,真的很应景。

红蓼花的寓意和花语,除了“思念”、“离别之情”,还有“自立”之意。

...

就白话到这儿吧。

...

如今,红蓼花已不多见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gx/250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