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菊花 >> 菊花品种 >> 炒菜是什么时候流行的听网红学者赵冬梅
如何把历史著作写得更好看,如何把历史故事讲得更好听?
在好读、好看、好听的三者结合方面,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应该是做得最好的学者之一。
陆游在四川写信回绍兴老家,两行清泪流尽了,书回已是明年事。李白斗酒诗百篇,看起来酒量惊人,其实也经不起二锅头的检验。“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以下简称《人间烟火》)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娓娓道来的方式,透过历史烟尘,观察和体会古人“生活的日常”与“生命的日常”。
正是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正是生活在奔腾不息的时间洪流中的寻常百姓,构成了历史上极为生动,也极富生命力的画卷。
爱发朋友圈的网红学者,也爱自嘲
微博上,她是“八八级的赵冬梅”。喜马拉雅上,她是“冬梅讲国史”。
西瓜视频上,她是“赵冬梅讲宋史”。
央视系列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里,她是节目的经典释义人。
已经成为“网红学者”的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却笑着自谦“还不够红”。
赵冬梅。
与严肃的历史学者很不一样的是,赵冬梅会在网上刷《甄嬛传》,也会跟评《清平乐》,她没有架子,既喜欢八卦,也喜欢自嘲,还喜欢拍照发朋友圈,更像是别人学校的老师。
刚上小学的时候,由于身处异乡,赵冬梅的户口没有及时迁移,本来是上不了学的,还好遇见了一位可亲可敬的班主任收留了她。班主任对她只有一个要求,“学不好就不要了。”说到自己学习成绩好,17岁就考上北京大学的赵冬梅自嘲说,“倒不是因为我乖,而是因为我胖。”
刚到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虽然每个月有17元的副食补贴,但也不够花,还是得家里寄钱。学校食堂里要用粮票,打米饭的话要用米票,买馒头的话要用面票。有一次赵冬梅上街经过一个食品店,肚子饿得慌,想去买吃的却发现没有带粮票,只能望着热腾腾的花卷干瞪眼。
在《人间烟火》讲述女仆张行婆故事的时候,赵冬梅先是介绍主人家给张行婆起名叫菊花,然后点评说,“菊花,这是个丫头常用的名字,就像冬梅一样。”
一位北大校友画了三幅画,画面很简单,分别是林间小屋、水上石桥、岸边亭子。赵冬梅兴之所至,拍了三张实景图,组合成一个朋友圈,配发图说:“历史系赵冬梅摄,图书馆系崔红楠写”,还起了个标题叫《八八级同学跨系合作》。
朋友送了一只白色的瓷碗给赵冬梅,一直想要这么一个合适碗的她,心满意足地煮了碗排骨蔬菜汤。虽然是资深吃货,赵冬梅却说:“吃倒是其次的,盛着真好看。”接着,又做了各种设想,“下次整个面,估计得苏式细面才配,或者碱水面,龙须面的话恐怕得配上绿绿的蔬菜。”然后,还很自得地说:“得了碗的赵老师眼见得要富态起来了。”
衣食住行里的烟火人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南宋延续至今的这种说法,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民以食为先”的朴素道理。于是乎,把“舌尖上的历史”作为《人间烟火》的开篇,也吻合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pz/2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