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发布时间:2023/2/28 12:03:06   点击数: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电影《岁月神偷》里有句台词:“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这个重阳节,别再让岁月这个小偷,偷走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偷走我们对养老尽孝的紧迫感。今天重阳,小窝谨代表五二窝向大家致以真诚的问候,祝天下老人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再到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然后到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一直流传至今。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重阳节的风俗:

1.登高: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

3.赏菊: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4.饮菊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5.放纸鸢:放纸鸢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6.佩茱萸: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为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重阳节(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我国素来是有”尊老“、”敬老“的礼仪传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论是从我们的思想地位还是在社会上的重视程度来说,这一传统礼仪都是需要我们继续去传承的。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已经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zp/246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