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红楼梦中安排写菊花诗,有什么特别

发布时间:2023/4/11 14:47:17   点击数:
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47365.html

红楼梦诗词在全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尽管读起来费时,甚至有点苦涩,但如果跳过诗词读红楼,却总感觉少了点品位,低了点档次,缺了点意蕴。之前读《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总是疑问,第三十七回咏《海棠诗》是因探春提议,恰巧贾芸送了一盆白海棠而起,而第三十八回明明是赏桂花,为何不作桂花诗,却作起了《菊花诗》?而今重读,忽然顿悟,其中机关暗设,妙不可言。

曹雪芹很擅于写盛衰结合、悲喜对比,也擅于运用谐音法表达深意。原来赏桂花是大写意,是幌子,咏菊花是特写,是目的。桂之“贵”,菊之“局”也。“桂”是为“菊”作铺垫,乃不写之写。贾母带领荣国府众女眷几乎倾巢出动,在藕香榭吃酒取乐,热闹非凡,这一场景,远比桂花之开更盛更艳。曹雪芹“伏脉千里”,后半部书中,京城大名鼎鼎的“桂花夏家”把薛家撕了个稀烂。而今,贾府的赏桂盛宴,不也是在上演末日的狂欢吗?我们再看曹雪芹安排大观园众儿女作《菊花诗》的用意。海棠诗社成立后,因史湘云不在贾府,没赶上现场作《海棠诗》,贾宝玉将其请来后补作了两首,湘云兴致很高。

至晚,与宝钗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二人先商量好作《菊花诗》的前提是,立意清新,只出题不拘韵。“(湘云)因笑道:‘我如今心里想着,昨日作了海棠诗,我如今要作个菊花诗如何?’宝钗道:‘菊花倒也合景,只是前人太多了。’湘云道:‘我也是如此想着,恐怕落套。’宝钗想了一想,说道:‘有了,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是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便用‘菊’字,虚字就用通用门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也没作过,也不能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接着,两人共拟出十个题目。“湘云看了一遍,又笑道:‘十个还不成幅,越性凑成十二个便全了,也如人家的字画册页一样。’宝钗听说,又想了两个,一共凑成十二。

又说道:‘既这样,越性编出他个次序先后来。’湘云道:‘如此更妙,竟弄成个菊圃了。’宝钗道:‘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未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在接下来的作诗过程中,曹雪芹作了巧妙安排,十二首诗分别由五个人来作,宝钗作了第一首《忆菊》和第七首《画菊》,宝玉作了第二首《访菊》和第三首《种菊》,湘云作了第四首《对菊》、第五首《供菊》和第十首《菊影》,黛玉作了第六首《咏菊》、第八首《问菊》和第十一首《菊梦》,探春作了第九首《簪菊》和第十二首《残菊》。

作完后,李纨等众人作了评判。那么,我们为这段话画重点:一是湘云要作菊花诗,说明湘云喜欢菊花,故而一口气作了三首;二是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赋景咏物两关着。所以,《菊花诗》明在写菊,实是为了写人;三是十个不够,凑成十二,正好一幅,象征贾府十二钗;四是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起手为“忆”,是倒叙的手法,是总收。访、种、对、供,将菊之茂盛推向高峰。菊之灿烂,必有人要咏、要画、要问、要簪。影、梦、残,一步步幻灭,正是为贾府之盛衰画像。从《菊花诗》的内容看,主要体现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为丰富人物性格大力铺陈文如其人,诗亦如其人。《红楼梦》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示人物性格和暗示人物命运。《菊花诗》就是这两大特点的进一步推延和扩展。它和其它诗词互为补充,互相印证,各有侧重,相得益彰,与红楼梦文本构成了有机的统一的整体。黛玉的《问菊》诗是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一首诗,“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读者,解语何妨片语时。”第五回中作者借众人之口说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在这里黛玉自比“孤标傲世”的隐士,前后得到了印证。湘云赞道:“‘偕谁隐’‘为底迟’,真真把个菊花问得无言以对!”其实,黛玉的连续四问,又何曾需要菊花作答呢?她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寂寞罢了;“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金。”湘云的《对菊》可以说是其艰难的现实处境和乐观处境的反映。“萧疏”、“清冷”代表了湘云的处境,“科头坐”象征着湘云豪爽不羁的性格,“抱膝吟”则体现了湘云天真而充满诗意的少女情怀。“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就是湘云自我形象的绝佳写照;“弾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湘云的《供菊》跟前一首《对菊》一气呵成,这一首把爱菊推向了高峰,湘云不仅把菊花当知音,更愿与菊花终身相伴,以至于睡梦中也是菊花,这是因为她与菊花有着傲霜斗寒的相同品格;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灌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无论是《访菊》中的“蜡屐远来”、“冷吟不尽”,还是《种菊》中的“泉灌泥封勤护惜”,都把贾宝玉这一个爱花、惜花、护花的使者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大观园众女儿的身上,我们看不到贾宝玉富贵子弟的纨绔习性,而更多的是对众女儿的尊重和欣赏。

二、为凸显黛玉之才量身定制李纨在点评诗时,将黛玉的三首诗列为十二首诗的前三甲,说:“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宝玉喜的拍手道:“极是,极公道。”黛玉在仙界是“绛珠仙子”,在人间是探花之女,其才情之高,令众人赞服。《红楼梦》判词将钗黛合二为一,说明曹雪芹对于宝钗和黛玉是没有仲伯之分的,在设计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时,首先欣赏和肯定的是黛玉的才学。《海棠诗》将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诗评为第一,《菊花诗》必然要为黛玉提供展才的空间和机会。作者不仅对比二人的诗才,而且把宝钗“稳”的性格和黛玉“傲”的性格作了对比,宝钗把“纺绩针黹”看作是自己的本分,黛玉的夺冠就更显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了。《咏菊》被评为十二首诗之冠,道理在于“咏菊”是用的最滥的一个题目,不容易出新,前人多为“咏物”,侧重于写菊,而黛玉的出新之处在于咏物兼赋事。“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的诗,句句扣题,而且一语双关,将菊花、诗人和诗三者融为一体,巧得“不堆砌生硬”。整个诗无论是在整体构思上,还是遣词造句上,处处体现出黛玉的灵心慧质。

“毫端蕴秀临窗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和诸美于两句诗中,李纨对“口角噙香”尤为赞赏,给了极高的评价。黛玉的《问菊》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浪漫画面,一个聪慧、清高而又多愁善感的女孩,独自来到篱边,背着手,俯下身,天真地同菊花交谈起来。大观园中也只有黛玉才能写出如此活泼跳脱、充满诗意的诗来。“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黛玉的这首《菊梦》是一首高度拟人化的诗,对应书中情节可能谶语的味道更浓一些,但从诗的意境上,明显比别人的诗更广阔、更深远、想象更丰富,对“梦”的刻画也更成功。明在写菊花的梦境,暗在写黛玉梦境般的情思,“和云伴月”的朦胧,“衰草寒烟”的萧瑟,庄周梦蝶的幻化,陶令爱菊的风雅,南归大雁的依恋,蟋蟀凄鸣的梦断,这满腹的幽怨,厚重的情思,又该向谁倾诉?

三、为众钗高洁的品格讴歌赞扬《红楼梦》开宗明义,是为“闺阁昭传”。那么,这些女子具有什么样值得为其“昭传”的优点呢?那就是天真烂漫、不与世俗合污、追求高尚情操的品格。所以《菊花诗》中多次写到阮修、杜牧、陶潜等名士,而且又每每赞颂菊花那种美丽、高雅、纯洁、坚贞、淡然的高尚品格。曹雪芹非常欣赏黛玉、宝钗、湘云、探春这四位女子,所以让她们来作《菊花诗》,她们的品格也绝可以昭传后世。

前面我们对黛玉、湘云的诗进行了分析,无论是《咏菊》中的“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还是《对菊》中的“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诗人都把爱菊、赞菊、向往菊、追求菊的心情写到了极致。下面我们再对宝钗的《画菊》和探春的《簪菊》进行分析。“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任东篱闲采掇,沾屏聊以慰重阳。”宝钗的《画菊》是紧接着黛玉的《咏菊》而作的,“咏”和“画”也是一脉相承的。首联表明了画菊的认真态度,颔联和颈联把菊画的活灵活现,尾联表达了对菊的珍爱,纵观全诗,虽然表面上在表现画菊,实际上宝钗的内心是在追求菊花的品格,对菊花寄寓了无限的情深。我们不能因有些人对宝钗的偏见而去否定宝钗的品格。“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探春《簪菊》的用意,不是因为女孩子的爱美之心,而是像杜牧、陶渊明等须眉男子一样,爱慕菊花高洁的情怀。“短鬓”、“葛巾”,表明了探春精明干练、巾帼不让须眉的个性,也表达了其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难怪宝钗评价说“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大观园“理想王国”的生活,无不在诗中得到体现。

四、为众儿女的悲惨命运大唱挽歌建诗社、赏海棠、吟醇酩、吃肥蟹、讴菊香、创佳作,是红楼女儿最快乐的时光,然欢歌笑语中透着肃肃的秋凉,这将是大观园离衰落渐行渐近的青春挽歌。“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尽”,宝钗作为最后的见证者,由她来“忆”,可能更感悲切,这也大概是作者让宝钗作第一首《忆菊》的深意。“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蓼蓼坐听晩砧声。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句句透着愁闷、惆怅、凄凉和感伤。探春说:“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可见宝钗所忆可谓刻骨铭心。湘云说:“十个还不成幅,越性凑成十二个便全了。”十二首诗当然不是十二钗对应的诗谶,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归宿是一样的。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湘云的《菊影》描写了自己想要追求的幸福生活,但最后的现实结局就像菊花的影子一样虚幻。探春是对贾府“大厦将倾”看的最清的人,而且诗社是由探春提议成立的,所以由探春作最后一首《残菊》,总收前题之盛。“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归。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心思。”“金淡泊”、“翠离披”,既写出了往日金翠耀眼的繁华景象,又形象地刻画出现时的破败情形。明岁的菊花,已非今日的菊花,人生如梦,消逝的将永久消逝,戏依旧在演,但已经换了主角,其中滋味,只能按卷哀叹!#文化快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fb/250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