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终于明白送别诗词为什么要写柳树,原来柳树

发布时间:2023/4/10 13:02:20   点击数:

#诗词欣赏#

实际就是同柳的同音留有很大关系,容我慢慢道来:

01柳者:留也。

王维那著名的传诵千古的《送元二使安西》,当时我还纳闷春天那么多景,为什么偏要写”柳色新“,写春花不香吗?不过今天是明白了,因为那个柳者意象:留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也是一首古代歌曲。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所以很多送别诗才喜欢弄上柳树来代表依依不舍之意,那自然也要折柳。所以估计那长亭外、古道旁、渡口边的栽的柳树就是为这送别准备的,没事让送行的人折柳玩。

折柳送别

02下面的诗句就代表了这折柳在古代有多流行:

■这估计是送别高峰,所以他们都担心折不到柳枝了:

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温庭筠写了首更绝的折柳送别的: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这柳树估计有灵,也要哭啊。当然这儿可不是痛惜柳树的这个意思。因为经这桥上远行的人络绎不断,来这桥上送行的人成群结队,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杨柳枝,整天都有人执手呜咽。

送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那声音真是撼人心肺。这里不是直写离愁,而是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这儿就交待了春天这是送别的高峰时间,很多人都喜欢春天离别。

■折柳送君:

杨柳

唐代:汪遵

亚夫营畔柳濛濛,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唐代杨巨源写了个主动让送他的人折柳:

杨柳/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偶尔送送好友地也就算了,但是如果送别太频繁了这柳树的枝条再多也吃不消啊,比如王之涣就写了一首诗:

送别

唐代: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诗人一看这柳树最下面容易折的柳条都没有了,要登高抓树才能折到,所以只能无奈的说“应为别离多”。

■当然也有痛惜柳树被“折磨不成样的”的: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宋代: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这柳树本来已经是老柳树,这被送别人折得已经越发憔悴了。当然这儿实际是柳永表达的双关: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

“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当然送别还有引用其它意象的:

比如用伤春惜春来比喻不舍好友离去,感叹相聚太短暂。长亭外,古道旁那沧桑之意。

03当然柳不只是一个意象还有下面的意象:

柳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后,柳被文人墨客反复地吟咏,成为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即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爱情信使与衬托。

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诗人的追慕与同情。

■比如这作借柳树来表达爱情的:

章台柳·寄柳氏

唐代:韩翃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诗人借柳树问:是否还在人世?是否已经嫁人?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除了”柳者,留也“意象外,古代借物表达的还有下面的意象:

古人常用的意象还有各种花(梅花、菊花、莲花……)。表现清高的人格。梧桐表现凄凉悲苦、霜风表现衰败、残照表现凄清、青天表现壮阔、杜鹃表现凄怨哀伤和乡愁乡思。鸿雁表现思乡怀亲和羁旅之悲、秋蝉表现高洁、又有长亭表现送别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fb/250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