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薛时雨诗词楹联选注四

发布时间:2021/5/25 21:13:52   点击数:

重阳日寄怀伯兄英山1仲兄燕都2

山中萸菊登高盛,都下风云作赋豪。

肠断西江3萍梗客,一樽浊酒独题糕。

此诗作于清咸丰十一年(),九九重阳日,薛氏三兄弟分处三地当官而难以团聚,尤其是薛时雨因战乱不得不流落他乡,而倍感悲伤,特以诗寄思。

1、英山县在清朝时归隶属安徽省安庆府管理,年划归湖北省黄冈专区。薛时雨伯兄薛暄黍时任安庆府教授,参见前《出山四首》注释2。

2、燕都:清朝都城北京之别称。时薛时雨仲兄薛春黎在京城任职,参见前《出山四首》注释2。

3、据《薛时雨家族世系述略》,清咸丰十年,薛时雨离职(嘉善县令)赴吏部引见,归途闻杭州被太平军攻克,遂流寓南昌。故此处“西江”应为长江之西的赣江(南昌)。

惆怅行悼沈姬1作

磨蝎临宫双鬓老,不赋欢娱赋烦恼。

萍梗经年荡子愁,昙花小劫芳姿杳。

三心五噣黯无光,碧杜红蘅不耐霜。

绣阁空牵连爱缕,璇闺难觅返魂香。

东阳世泽今贫贱,小家但解纫针线。

裙布羞争时世妆,蓬门不碍春风面。

新拢雏发鬓堆鸦,月子团圆比岁华。

秦女祠边拾芳草,西施台畔浣春纱。

鸳鸯湖水连鹦鹉,灵修暗寄微波语。

膝下凄凉老恨侬,渡头安稳来迎汝。

魏塘春涨绿沄沄,阿母相随未忍分。

肘后香囊盟主簿,壶中红泪贮灵芸。

菱花宝镜慵开匣,桃枝绿扇遮羞靥。

大妇窥妆劝画眉,小星知命甘承睫。

讼庭花落鼓鼕鼕,纱帽清闲燕寝中。

知我微吟先蘸墨,背人识字学题红。

刘郎重作秋风客,槐花香里征帆发。

代叠花笺入锦囊,私挑罗帕盛香屑。

三条烛尽警吟魂,辛苦怜才是病根。

禅榻风凄秋黯淡,药炉烟袅夜黄昏。

瑶姬亲奉鱼轩至,茶汤苓术殷勤侍。

绣佛私拈一瓣香,沾巾暗洒双行泪。

病中劳绩合酬渠,画舫香车兴有余。

风月闲情联眷属,湖山清福逮妻孥。

苏堤偶说朝云墓,灵心慧舌工参悟。

宦绩相传并乐天,香魂何处栖樊素。

重买扁舟返浙西,胥山蠡水鹧鸪唬。

刘安拔宅仙难觅,王粲思家路已迷。

倾脂河畔烟尘结,往日胭脂今战血。

荏弱无辞跋涉艰,流离常恐恩情绝。

赭龛相向海门深,蜃气浮空日影沉。

生小哪知风浪险,时艰能谅藁砧心。

勾余地僻权投止,浮家又向仙华徙。

冷落衾裯夜少眠,飘萧鬓发朝慵理。

诛茅穿迳灌婴城,鸾凤囚笯鹤剪翎。

秋蒂摇风伤薄命,夜鸟唬月警芳情。

思亲梦落当湖远,祐山狼藉无鸡犬。

旧迹迷离鸟恋枝,新愁络绎蚕缠茧。

文园消渴病蹉跎,形影相依唤奈何。

痛哭告天求代主,悲凉无地暗招魔。

寒闺夜半云沉黑,油灯闪烁含青色。

眼倦无波咳唾缄,心枯有泪琼瑰咽。

一病仓皇永别离,蘋因絮果问谁知。

丹青写照空留魄,瞑眩无功转怨医。

生平爱习姬姜事,闺中不作金钱戏。

洗手调羹佐女君,唾绒绣履贻童稚。

顾影含颦怯可怜,罡风底事妒婵娟。

繁华粉黛三千界,荏苒光阴十八年。

九原弱质将谁倚,江干萧瑟多芦苇。

青冢何年返故乡2,黄蒿满目唬新鬼。

剩粉零脂启画楼,房空人去不胜愁。

落花委地芳林悴,冷月窥奁破镜留。

江湖老我伤离乱,六幺忍听弦声断。

寂寞翻教故剑陪,哀思空藉吟笺遣。

自洗清樽酹浊醪,霜风凄紧黯魂消。

重泉若解韦皋痛,再世因缘续玉箫。

此诗作于清咸丰十一年(),随薛时雨流寓南昌的侧室沈氏病故,作者万分悲痛,作长诗(近千字),后又作多首诗词纪念,《藤香馆小品》中也有挽联,可见爱之深、悲之切。从诗中可知,沈氏是浙江东阳人,病故时年仅十八岁。

1、据《薛时雨家族世系述略》,薛时雨原配杨氏,侧室沈氏,又侧室汪氏,生一子薛葆柽。结合此诗,沈氏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卒于清咸丰十一年()。

2、作者于清同治五年作《奉仲兄灵輀登舟附载樟侄侄妇郭亡妾沈之柩,各哭以诗四首》(后录),根据薛时雨研究课题组、张祥林等《探明薛时雨墓葬墓葬遗址并发现碑铭石刻等文物的考察报告》(刊登于《纪念薛时雨先生诞辰周年研讨会文集文集》,同治五年春,薛时雨奉仲兄薛春黎及沈氏灵柩回故里安葬,沈氏葬于全椒县复兴集北头屋脊山,薛时雨亲立墓碑,文曰:咸丰辛酉年冬月吉旦清故薛门侧室沈孺人之墓全椒薛慰农立。楷书,参见下附图“薛时雨爱妾沈氏墓碑”(此碑现藏于复兴集复兴集薛氏后人薛广家中)。《藤香馆小品》有挽沈氏联:助簉仅三年,可怜萍梗漂流,巾栉相随,细数欢娱曾有几?和颜承大妇,才到荔枝年纪,幺弦忽断,伤心病状竟无名。由此可知,沈氏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咸丰九年()被薛时雨纳为侧室,咸丰十一年()病故。

▲薛时雨爱妾沈氏墓碑

和《曾揆帅1克复七城四隘》诗原韵四首

东下楼船卷白波,喜闻诸将各调和。

长江一洗豬龙孽,壮士兼收曳落河。

鲤鱼风起满江腥,海若冯夷各效灵。

回首孙曹征战地,濡须野坞草青青。

千寻铁锁跨江横,险绝天门旧有名。

博望而今重策马,蛾眉如画倍分明(天门山一名蛾眉山)。

武库罗胸肃电霜,军需十万唱筹量。

风声鹤唳王师壮,淝水功名史乘光。

此诗作于清同治元年(),薛时雨因避战乱流寓江西南昌,听说曾国藩带兵收复七城四隘后大悦而作。据《薛时雨家族世系述略》,薛时雨流寓南昌期间,曾谒曾国藩军中论兵事,此诗为两人交谊之佐证。

1、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闻仲兄1典试江西喜赋

朗朗元灯照十年,沫胝人诵白云篇。

科名老辈宜传钵,湖海名流愿执鞭。

骢马南来持使节,轺车夜发应魁躔。

先驱负弩忙津吏,笑我风尘望若仙。

此诗作于同治元年()。咸丰十年杭州被太平军攻克,薛时雨不得不携家带口乘舟流寓南昌,次年侧室沈氏病故。当听到仲兄薛春黎典试江西的喜讯,不由得兴奋而作。

1、参见前《出山四首》注释3。

哭淮生仲兄1四首

罡风一夕折轮囷(贡院门首幡竿忽折其一占者谓应在主试),

梁木摧残应哲人。

千佛名经传钵日,

十年清袐著书身。

欧梅空结同官契,

坡颖翻思再世因。

八百孤寒齐下泪,

西窗听雨倍伤神。

元灯接武焕皇州(辛酉分校北闱解首出兄门下),

使节重持帝眷优。

奎宿遥看联翼轸,

天衢曾未骋骅骝(兄殁于闰八月八日尚未放榜)。

药笼误蓄参苓毒(误服补剂),

匠斫先伤杞梓愁。

玉宇琼楼竟归去,

人间凄绝闰中秋。

频年畿辅警传烽,

霜雪方知节在松。

飞疏惊天能击鸷(兄在谏垣疏劾端肃留中),

免冠抢地苦攀龙(先弟巡幸热河兄上疏泣留亦留中)。

及身幸见朝纲肃,

忍死无忘圣泽浓。

名在御屏宜大用,

西江遽尔陨词宗。

重簾执手泪交加(监临沈幼丹中丞邀余入簾视疾),

偻指殷殷算榜花。

病在膏肓犹讳死,

心存君国久忘家。

无儿抚侄乡关隔,

有弟惊秋旅鬓华。

痛绝左思娇女小,

金台计日盼轺车。

此诗作于清同治元年(),薛春黎(-)任江西主考,因“误服补剂”而病故,未及大用,天下惜之。《家谱》中言其卒于同治元年壬戌闰八月初九日,按此诗应为同治元年壬戌闰八月初八日。

1、参见前《出山四首》注释3。

李少荃中丞1奏调赴沪留别章江诸同人二首

(一)

征书隔岁下章门,落拓闲官荷主恩。

铩羽三年怜赵壹,闻鸡一夕起刘琨。

诗情远寄梅花驿,离绪新萦柏叶樽。

自愧才疏难报称,冲霄讵敢擬鹏鹍。

(二)

琴囊笑解换弓弰,马影鸡声出近郊。

鸟鹊乍离三帀树,鹪鹩犹恋一枝巢。

虚名谬负南州望,腾笑深防北陇嘲。

杀贼未能姑草檄,捷书他日报知交。

此诗作于清同治二年(),薛时雨自咸丰十年()流寓南昌已过三年,期间经历爱妾和仲兄病故的打击,当接到李鸿章中丞奏调入沪的通知,心情可想而知。邑志《宦绩》之薛时雨传:粤乱起,李公鸿章奏调入沪,时湘淮诸将,积相下,为通其情,隙以解。贼酋某,踞嘉兴,有投诚意,议往抚,无敢行者。时雨棹小舟入贼巢,受降归。

1、李鸿章:晚清名臣,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出进贤门诣仲兄1殡宫拜别顺过沈姬墓2感赋二首

(一)

春草碧如此,悲哉梦草人。

无家魂是客,死别老伤神。

痛哭自兹去,连床再世因。

看云谁忆我,肠断马头尘。

(二)

老泪哭兄竭,哀思到汝轻。

家庭须论分,太上岂忘情。

缣素分新故,离忧及死生。

从军曾尼止,泉下定心惊。

此诗作于清同治二年(),薛时雨在南昌拜别仲兄殡宫,路过爱妾沈氏坟墓时感赋而作。《藤香馆小品》有挽薛春黎联:棘院病弥留,忧负君,忧负士,忧负寅僚,卅一朝医药沉绵,忍死论文,绝口不谈家室事;荆株中忽断,失我兄,失我师,失我族望,三千里京华迢递,羁魂恋阙,伤心无复对扬时。

1、参见前《出山四首》注释3。

2、参见前《惆怅行悼沈姬作》注释1。

感怀

少年豪气惯争雄,载酒题襟处处同。

朋辈凋零秋后叶,天涯旅食泽中鸿。

狂磨盾鼻神犹健,老画蛾眉笔不工。

何日故山1荆棘尽,束薪煮石2访高风。

此诗作于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国运动即将落幕,薛时雨漂泊他乡却时刻挂念家乡人民何日能转向太平的日子,乡梓之情昭然若著。

1、故山:指家乡全椒、桑根山。参见前《舟发椒城二首》注释1、《题顾榕屏明经(邦杰)〈双峰旧隐图〉》注释1。

2、参见前《题顾榕屏明经(邦杰)〈双峰旧隐图〉》注释6。

左季高制帅1奏调赴浙领郡杭州恭纪二首

(一)

鸾章络绎下征邮,

浙水重教起故侯。

袜线才微三奉诏(先是罗壮节荐举奉旨引见,嗣李宫保奏调奉旨赴沪,兹左制帅保奏奉旨赴杭州新任),

筱骖人迓两鸣驺(李宫保先檄权嘉兴郡篆,旋改辕来杭)。

功名汉代二千石,

形胜吴山第一州。

劫火未寒资整顿,

岂徒判牍诩风流。

(二)

吴越而今焕将星,

最难戎幕各垂青。

题襟南国随黎献(谓冯景亭、顾子山、潘玉洤诸公),

痛哭西州失典型(感罗壮节王壮愍王贞介诸大吏之逝)。

泰伯城边离绪绕(时往常州军营辞别李宫保),

白公堤畔旧游经。

一生肝胆酬知己,

异地何心判渭泾。

此诗作于清同治三年(),薛时雨调任杭州府知府。邑志《宦绩》之薛时雨传:左宗棠奏补杭州府知府,会城新复,招集流亡,使民复业,创东城讲舍,招文士课诸湖上,亲自校阅,论者谓两浙文物,无异承平。

1、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

同人招泛两湖和谭生仲修(廷献)1韵四首

(一)

飞雨廉纤过浙东,浓云如墨压长空。

地余菱芡供清宴,人恋湖山耐逆风。

梵音遥传三竺外,诗情近在六桥中。

穷官但饮余杭酒,一笑开樽尔我同。

(二)

无端簪组束吟身,偶作中流自在人。

万叠烟云看变态,三生香火证前因。

山川易动沧桑感,濠濮相逢鱼鸟亲。

尚有残黍谈往事,湖滨几历马头尘。

(三)

两峰飞瀑响潺湲,黛色苍茫落座间。

打饭僧忙争唤渡,作霖云懒欲栖山。

湖波净似名心淡,霜叶红分夕照殷。

霁景渐开归路近,树梢新月挂弯环。

(四)

故园久阁芰荷衣,宦海浮沉与愿违。

劫后家山增眷恋,尘中笔墨减光辉。

金绘结客谁能继,冰雪论心可共依。

有约重阳重载酒,菊花同插满头归。

此诗作于清同治四年(),谭仲修乃薛时雨得意门生,为师作《薛公墓表》。

1、谭献(—),原名廷献,一作献纶,字涤生,后改字仲修,号复堂,晚年自号半厂居士,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是晚清时期,在文学方面,尤以词学贡献最为突出的著名学者;是常州词派的殿后人物,被尊为一代宗师,继往开来,影响深远。光绪五年()七月,调至其师薛时雨的家乡——全椒任县令。在全椒期间,其遵师言,殚精竭虑,为官勤政,上司对其有“政简刑清”的赞语。同时,其也仿照薛师,重建学宫,并“月评书院课艺,黜俗崇雅,谆示以为学门径,并勘梓张氏《輶轩语》,颁给诸生,士知向学”(参照邑志《名宦》之谭廷献传)。

邑志《碑刻》之薛公墓表:(正书。光绪年,谭廷献撰,张謇书。在薛氏仍园。)根据薛时雨研究课题组、张祥林等《探明薛时雨墓葬遗址并发现碑铭石刻等文物的考察报告》(刊登于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编《纪念薛时雨先生诞辰周年研讨会文集》),年在全椒县石沛镇镇周庄村民组附近的青龙冈,发现薛时雨夫妇合葬墓碑,以及薛时雨墓志铭残刻,为谭廷献撰,沈景修书。参见下图。

挂冠二首

(一)

性情不宜官,勉强学官样。

谬窃循良名,忸怩难形状。

久有退休心,乱后事草创。

两载并日营,湖山幸无恙。

责重思息肩,宦久防腾谤。

况我握两篆(兼权粮储),帆饱激风浪。

引疾众颇哗,疑我心怏怏。

岂知疏散怀,夷然净尘障。

莼鲈满江乡,鼓枻答渔唱。

(二)

杭人颇德我,寒暑无怨咨。

我亦眷杭人,忧乐与共之。

政成遽挂冠,心苦难为词。

搢绅或见谅,父老难周知。

为我饰循声,六街张旌旗。

为我壮行色,载道香花时。

随流爱虚誉,藉此夸去思。

却之则矫情,受之等自欺。

申旦遂遄发,不赋留别诗。

此诗作于清同治四年(),薛时雨借病主动辞去杭州府知府。邑志《宦绩》之薛时雨传:同列忌其才,遇事齮龁之。时方提调乡试,以病乞休,大府格不上闻,士民亦吁留。决弗顾。官浙时,士民为结庐西湖,颜曰“薛庐”。

哀故乡

短衣匹马归故乡,故乡触目增悲凉。

白草满地如人长,觅路不得心彷徨。

须臾遥见荒城荒,焦土一炬同阿房。

戚友相见神恓惶,一生九死留皮囊。

家无门户厨无粮,支筠作屋篱为墙。

嗟我行色方仓皇,蜗庐一夕栖归装。

我家更在西山阳,村墟寥落逾城厢。

清晨出郭驱驰忙,一鞭径达桑根1旁。

是时残月明昏黄,蓬蒿手拔寻空堂。

败堵堆积如高冈,东西欲辨殊茫茫。

兽蹄鸟迹纷成行,草根咽露啼寒螀。

对之不觉摧肝肠,失声大痛泪淜滂。

诘朝乡里来相望,腰繫犊鼻身无裳。

面目枯槁形体尪,疾痛困苦言难详。

可怜十载经流亡,孑遗尚见民风良。

邀我破屋相徜徉,质布卖粟罗酒浆。

却之义与交邻妨,殷勤酬酢情暗伤。

嗟我宦途艰腾骧,广厦有愿奢难偿。

旅资分尔谋稻粱,薄俸贻尔滋牛羊。

服田力穑祈丰穰,慎勿逐末荒农桑。

今宵洽比倾十觞,他年归老耕山庄。

天寒岁暮多风霜,戒途又泛章江航。

此诗作于清同治四年(),薛时雨从杭州辞官返回全椒,看到家乡战后满目疮痍,有感而作。

1、参见前《题顾榕屏明经(邦杰)〈双峰旧隐图〉》注释1。

里门冒雪开车晚宿程家市1

梦回疑月光,晨起一天雪。

登车事长征,扑面霏琼屑。

野旷冷人烟,山明眩眼缬。

敝裘尖风欺,冻地孤轮啮。

舆夫夸矫健,双脚皴如铁。

行行寝懈怠,望门思息辙。

逆旅本同井,斗酒为我设。

酒罢月窥簾,映雪两澄澈。

此诗作于清同治四年(),是年冬,薛时雨离开桑根山,坐马车达程家市,再从滁河乘船经长江西上赣江,参见后作者自序《江州欸乃》。

1、清康熙《全椒县志》之《集市》载:程家市,县西南六十里,旧称巨镇。邑志《潭渡》又载:程家市渡,西南六十里。

2、

奉仲兄1灵輀登舟附载樟侄2侄妇郭3亡妾沈4之柩,各哭以诗四首

(一)

少小同枕被,稍长同论文。

中年上长安,同车踏红尘。

衰老仍同舟,幽明途忽分。

大江多风涛,常恐惊旅魂。

添香伴灵几,黯淡灯光昏。

酹君君弗歆,哭君君不闻。

夜雨滴篷背,独听伤心神。

(二)

伯兄有五子,四子皆出继。

长男克承家,少年悭一第。

入赀来西江,美锦令学制。

明敏而谨慤,足称佳子弟。

方壮遽萎谢,孤儿仅周晬。

伤哉韩昌黎,哭侄挥老泪。

哭侄须慰兄,哀痛仍强制。

今来收汝骨,魂兮毋淹滞。

(三)

昔年蛩蚷交,永怀郭林宗(午亭茂才)。

生有女公子,卷发方蓬松。

犹子年相若(楠侄)5,面订丝牵红。

入门作佳妇,患难章江从。

垂死有遗言,首邱累叔翁。

汝夫及汝子,远隔江西东(楠侄时在皖江)。

伴汝遣朝云(谓沈姬),伶仃略相同。

(四)

衰龄作衰诗,下笔皆苦语。

星小更无光,渺渺逝何所。

我来频入梦(余至西江,沈姬频频见梦),形色增惨沮。

改敛启攒宫,一面缘留汝(沈姬柩生白蚁,因为改敛面如生)。

今兹携汝去,遗蜕归黄土。

生前昧故乡(姬从未回全),死后魂谁抚。

诗成老泪竭,燐火集江浒。

此诗作于清同治五年(),薛时雨奉仲兄薛春黎灵輀登舟,附载薛葆樟、薛葆楠妻郭氏、自己爱妾沈氏之柩回全椒安葬而作。

1、参见前《出山四首》注释3。

2、樟侄:据《薛时雨家族世系述略》,薛葆樟为薛暄黍长子,有葆楠、葆梿、葆楹、葆桐四个弟弟,其中薛葆楠过继给薛求(参见前《叹故乡战乱之苦》注释3),葆梿过继给薛春黎,葆楹、葆桐过继给薛时雨。《藤香馆小品》有挽薛葆樟联:于诸侄中特见精能,废读争名,时难年荒非得已;嗟伯氏老迭遭变故,

冷官薄俸,妇孀孙稚倍难堪。

3、郭氏:薛葆楠妻,乡儒郭林宗之女。《藤香馆小品》有挽郭氏联:三千里蒙难而来,最堪伤母族凋零夫家漂泊;七十日弥留不起,问谁视膝前哺乳堂上羹汤。

4、参见前《惆怅行悼沈姬作》相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pz/2095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