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赣鄱大地重阳民俗各不同

发布时间:2023/3/19 13:03:07   点击数: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老人节。昨日,多位民俗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在江西各地,重阳当日不少地方仍然盛行古老的民俗文化传统,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吃重阳糕和“薯包”等,而全省各地过重阳的方式也多有不同。

传承:

魏晋时期

就有重阳赏菊、饮酒习俗

重阳节已有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时只在皇宫中进行活动。”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叶菁说,随着时间的迁移,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贫民为妻后,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民间。

三国时期已有许多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南昌习俗:

晋代以来下沙窝一带

为登高望远胜地

农历九月初九,谓之重九,九数为阳,故称“重阳”。中华民族素有重九登高的习俗,谚曰:“重阳重阳大夥进房,燹风妇子室处,意亦多风雨宜种油菜。”江西各地庆祝重阳节的方式各具特色,有以生活方式或饮食文化等相融合流传至今的民俗文化。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秋高气爽,是登高望远的最佳时节,自晋、南朝以来,南昌市郊的龙沙,即今下沙窝一带,便是登高望远的胜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南昌人习惯在重阳当日,相约或攀梅岭、或登滕王阁。在这一天,人们以文会友,登高聚宴。如唐代诗人孟浩然诗曰:“龙河豫章北,九月挂帆过;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光多。客中谁送酒,淖里自成歌;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文说:“北有龙沙,椎阜逶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之处。”

叶菁还告诉记者,过去南昌新建一带百姓多在这天烧香求雨,因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的民谚。

在古时每逢过节,都会有节令食品。当然,重阳节也不例外,曾经每逢重阳节到来之前,住在南昌人会购买重阳糕,为重阳节的主要节令食品。

重阳糕上一般还要插上重阳旗。“重阳旗是一种斜对开的红纸,用小刀雕花制成斜三角形的小旗,旧时一般都插在重阳糕上。”叶菁说。而重阳糕的制作,历代均有所改进。汉代以蓬草和粘黍米搅拌蒸煮为糕,名“蓬饵”;唐代以麻葛和糯米搅碎为糕,称“麻葛糕”和“米锦糕”;宋代以糖、面和菊花蒸糕,上以猪羊肉、鸡子为簇汀,蒸熟之后,上插小彩旗,称“重阳糕”或“菊糕”;明代则以糜粟粉和糯米拌蜜,再加菊花蒸糕,上铺肉丝,标以彩旗,仍称“重阳糕”;到了清代,重阳糕又称“花糕”;到了近现代,重阳糕的制作更为精细,品种也更多,有糖面的、糯米蜜糖的,也有栗粉的、肉丝的、花果的,含有菊花香味,十分可口。如今,南昌周边的乡镇,重阳节当天仍然会组织居民们一起做重阳糕、重阳旗,让传统民俗得以延续。

上饶习俗:婺源晒秋成农家喜庆丰收“盛典”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据民俗专家介绍,“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由于当地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作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从古代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上饶婺源,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篁岭晒秋在入选“最美中国符号”之后,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到婺源赏秋拍摄。

在上饶广丰一带,重阳节打麻糍等习俗,依旧传承下来,而且越加热闹。据广丰当地人士介绍,村民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后,农家喜于重阳日酿造米酒、蒸“重阳糕”。民俗专家还介绍说,清代至民国,上饶一带的部分农村,重阳节还要上演“重阳戏”,举行盛大的迎神赛会。

赣州习俗:脚板薯擂成泥浆油炸成“薯包”

“在赣州重阳节选择登高望远的人不少,同时当地家家户户还会吃‘薯包’。”民俗专家告诉记者,“薯包”由脚板薯擂成泥浆状,加上面粉或米粉,油炸而成香薯包。近年来每到重阳节,都有大量薯包上市,许多人家已不再自己动手油炸,这一习俗一直被沿袭下来。同时,家家户户在重阳节当天插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而在赣州,多个居住在客家的村民,重阳节前后或是重阳节当天还盛行放风筝,这也是一些客籍地区的特有习俗。

宜春习俗:重阳节时农家土法酿造糯米酒

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而在宜春一带,还有蒸撑酒习俗,撑酒是农家土法酿造的糯米酒。但它要求在重阳蒸酒,这种酒色泽青亮,香气浓郁,味正微甜,酒力醇厚,入口温和,颇受人们青睐。

古时每逢节日,都会有节令食品,至今南昌仍然保留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不少市民还会在重阳节当天聚集在一起做重阳糕,让传统民俗得以延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pz/247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