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待到初冬日,再来聊菊花

发布时间:2020/11/29 22:57:52   点击数:
石家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70000.html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这份高冷与气魄

便是菊花的风骨了

近日

菊花展在京城各大公园中盛大开幕

城市副中心的公园里

也可闻到菊花香

古往今来

世人爱菊

赞其高逸脱俗

但却不知

菊花本身便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走进菊花的前世今生

菊花古称“鞠”

有一种说法是“鞠如聚金不落”

意思是

菊花开起来就像一团金子在枝头

“不落”也是很准确的描述

菊花开败后

不会像桃花樱花那样花瓣飘落

而往往是整朵花干枯在枝头

所以古人也称赞它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其实花色很多

但以黄色的最为经典

所以别名也叫“黄花”

每年深秋

寒露节气之后

菊花进入盛花期

相比于其他常见的花

它算是特别耐寒了

而且又有清香

所以被文人墨客们认为是

有风骨、气质高洁的花

菊花在中国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

所以也培育出了非常多的品种

早在宋代

公元年

就已经有人写《菊谱》

记录了36个菊花品种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园艺菊花的专著

到清代的记录里

菊花已经有多个园艺品种

实际在植物学上

菊花不是“一朵花”

它每一朵都是一群花

专业名叫“头状花序”

而且是由两种不同形态的花组成的

内侧像花心的部分叫“管状花”

外侧像花瓣的叫“舌状花”

只有管状花有完整的雌蕊雄蕊

用来授粉、结子

舌状花的主要任务就是美丽

靠颜值吸引昆虫来传粉

所以千姿百态的菊花品种

其实主要是通过人工选育

强化舌状花这个有观赏价值的部分

菊花的华丽变身

菊花的工作转变发生在宋朝时

开封成为菊花的栽培中心

各种花色和形态的菊花层出不穷

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

中国菊花传入日本

并与日本当地的日本野菊进行杂交

产生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种群

日本的菊花展示

从17世纪开始

欧洲的园艺学家

也多次进行了菊花的引种

但是路途坎坷

很长时间都没有取得突出成绩

在19世纪中后期

菊花被多次引入美洲和欧洲

特别是植物猎人福琼

采集了大量的中国菊花品种送往欧洲

英国全国菊花协会展示当地各类菊花

在英国

园艺学家把中国菊花

和日本菊花进行杂交

进一步完善了切花性能

为菊花跻身世界鲜切花三甲铺平了道路

与“吃”息息相关的菊花

如今

菊花已经成为庭院中不可缺少的花卉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

菊花在国人生活中的表演

竟然是从餐桌和汤药砂锅里开始的

菊花最初进入中国人生活

并不是从花盆开始的

他们的使命是做药和当菜

屈原说“夕餐秋菊之落英”

其实是真的把菊花的花瓣吃下去了

《神农本草经》中对菊花的描述是

“味苦平,可以轻身、耐老、延年”

几乎可以肯定这个时候的菊花应该不甚好看

否则谁舍得没事儿采点花就吞了下去

从先秦至魏晋

人们认为菊花是一种高洁的花草

吃了可以长寿

汉代应邵的《风俗通义》上记载

河南有个叫甘谷的地方

溪水的上游有很多菊花

山谷中的人家

因为长期喝这种受到菊花滋养的溪水

而大多长寿

长者期颐(一百余岁)

少者耄耋(八九十岁)

所以现在探望老人

也会送菊花

也因为菊花象征着长寿

意象很好

所以古时很多生活器物上都会有菊花纹

明永乐青花缠枝四季花卉

菊花纹灵芝折沿大盘

西晋葛洪《西京杂记》

也记载汉朝宫中吃菊花酒的习俗

“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魏文帝曹丕

为了表达对大臣钟繇赏识

还派专人给钟繇送去一束菊花

可见在东晋以前

人们就有赏菊、食菊的习惯

陶渊明爱菊

他也食菊

根据各种记载考证

陶渊明在闲暇时间

会在家自酿菊花酒

这个主要不是用花朵

而是在秋天菊花开放之时

采下菊花的茎叶

跟粮食一起拌匀

放入酒药

然后封存起来发酵

等到第二年的重阳节开坛

酒味浓郁,花香四溢

在《饮酒》其七中陶渊明写道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说的是采摘带着露水的菊花

泡在酒里

这就跟我们现在泡菊花茶很像了

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花香与酒香

菊花除了与吃息息相关

古代历史上

还有种菊、簪菊、画菊等

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一些在岁月的长河中

如同揉碎的花瓣一般流逝了

而有一些

至今仍然保留着传承着

作为花中君子

菊花是清新高雅的人格体现

是凌霜傲风、宁折不弯的精神写照

很多人以菊花自比

人花相印

所以菊花自然备受青睐

趁着菊花节

让我们走进公园

去感受菊花的清幽之美

解读这不俗风情背后的文化密码吧

今日嘉宾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左)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博物》杂志高级编辑

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林语尘(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xiangguod.com/jhzp/1935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